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钱书远痛斥形式主义的植树造林为植“数”造“零”。他指出:“数字年年报,年年种树不见林,树都种到报表上去,种到领导的功劳簿上去,就是没有种到荒山上”。这种批评形象而又深刻。的确,对于植“数”造“零”的怪现象应当予以根治。如今,有些人植树就是为了政绩。为此,在报表上植“树”;在上报的数据中“掺水份”,使得植树造林数字  相似文献   

2.
每年植树节前后,许多单位都会发动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活动中。可是植树节过后,这些栽下的小树苗便很少有人问津了,它们的死活也似乎只有“听天由命”了,于是就有了“三月植树六月枯”的现象。有人把这种只管种、不管活,只重数量、不  相似文献   

3.
饶文波 《前进》2013,(2):49-50
新春将至,各单位纷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这既是我们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优良作风的传承发扬。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把温暖和爱心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暖冬工程”。但年年新春,岁岁走访,久而久之,有些场景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比如,一些单位领导慰问困难群众,套路几乎雷打不动:送送礼、握握手,留个镜头就要走。走访慰问浅尝辄止,有做秀之嫌。有的干部热衷于出名,喜欢电视上露面、报纸上见名。这种功利应景心态,在走访调研中要不得。  相似文献   

4.
【事件】《北京青年报》报道:某单位组织植树节活动,为参加植树的人各买了一套运动服、一双跑步鞋。活动那天,又发了一副手套,一瓶矿泉水和两个鸡柳汉堡。坐着租来的客车,直奔某园林公司植树点。干了两个小时,在打好方格的地上栽了二十棵树苗,然后拍照留念。临走时,带队者把一沓钱递给园林公司领导。  相似文献   

5.
办企业也要“三选”范峰松植树造林是人们为了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进行的一项功盖后世的绿色行动。植树人为选址、选种、选苗、保养、保护费尽了苦心。我想为什么年年植树造林,年年效果不尽人意,主客观原因很多,其中就有那些不懂事的“顽童”或过往牲畜的糟踏。而...  相似文献   

6.
檀国柱  易埔茗 《台声》2011,(1):90-92
近些年来,北京日渐庞大的房地产市场“蛋糕”吸引了地产界的许多“大腕儿”在此各显神通,但没有几人能说清北京到底有多少地产商,更难以清楚到底又有多少楼盘正拔地而起。基于两岸之间的诸多因素,北京地产界的台商鲜为人知,他们不肆张扬、为事低调,报纸电视难见曝光,网络搜索通常也都是只言片语,在外界看来,地产台商似乎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7.
年年逢“五四”,岁岁谈民主,说实话,民主成了“五四”的一个符号,久之,人们便不大去想符号本身的意思,连《民主与科学》杂志编者也觉得今年纪念“五四”的稿子似应该挖掘点新意了。  相似文献   

8.
KanZhongBao     
《世纪行》2011,(3):26-26
省政协办公厅在植树节到来前夕组织机关干部30余人前往省直机关植树基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活动中,大家于劲十足,热火朝天,挖坑填土,植树浇水,展示了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办公厅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以“义务植树,呵护自然”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  相似文献   

9.
舒圣祥 《辽宁人大》2006,(12):42-43
江苏省各界万余群众曾对82个省级机关厅局级单位和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进行作风评议,不想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机关单位开始在媒体上大量刊登“政绩广告”,宣传本单位工作成绩如何、领导如何尽心尽力工作、职工如何努力等等。一家省级媒体的工作人员透露。自12月初以来,到这家媒体刊登“政绩广告”的厅局级单位排起了队。有一家单位甚至高价买下了报纸头版的版面。  相似文献   

10.
不管哪个行业、单位都免不了要经常写“总结“,尤其是逢五、逢十“大庆“的时候,“总结“更是要写得莺歌燕舞,赏心悦目,一派喜气洋洋。报纸写自己的“总结“按理说是不在话下,它拥有那么多职业写手,弄个“总结“不过是小菜中的小菜一碟。但我发现有些中国报纸写它们最近50年的“总结“却遇到了一点麻烦,特别是1978年以前创刊的若干中国报纸,它们当年那些“光辉事迹“起码有一半是既不好意思再提起,勉强提起只会叫人脸红,无地自容;又不敢完全加以否认,因为当年的读者大都健在,记忆犹新。便只好另辟蹊径。这着实让那些惯于舞文弄墨的写手们费了点脑筋。去年我曾有幸拜读到一家不太大也不太小的报纸沾沾自喜的炫耀:若干年前只有多少职工,现在增加到多少多少;原来只有一台  相似文献   

11.
大坝沟这个在中国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地方,位于中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带的西北部。被誉为绿色长城的这一防护林带,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小点构成的。6月的内蒙古,酷热难当。但走进大坝沟,阵阵清凉的小风扑面而来。道路两侧高大的杨树遮天蔽日,街头巷尾、房前院后也都是绿树成荫,山头田间满眼的绿色。“这里的一草一树,都是靠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村长颇为自豪地用手一挥。大坝沟几乎被山所包围,方圆百平方公里,山地就占了大半的面积。一位村民对笔者说:“20年前这里山上寸草不生,连棵树都没有。雨一大,就会引发洪水…  相似文献   

12.
罗双林 《中州统战》2001,(12):18-18
新世纪第一个春节刚过,新野县党外副县长寇月印就急忙赶到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的上港乡瓦亭陂村。在该村,寇月印召开了老党员、退休干部、生产组长及经济能人座谈会,大家在会上畅谈了近几年瓦亭陂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苦与乐。在提到种植优质蔬菜时,大家都流露出不满情绪。他们说,瓦亭陂村几代人都没有种过菜,而且这里的土质不行,不适宜种菜,种树也不行。一位老人带着气说:“不要说种树啦,我们瓦亭陂村穷就穷在种树上,每年投入四五千元植树款,年年栽树不见树,只见投入,却没有一点收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寇月印了解到瓦亭…  相似文献   

13.
周洲 《今日浙江》2018,(5):56-57
植树节前,衢州柯城区姜家山乡农民在刚平整的土地上又新栽了200多棵苦丁茶树。村民万四清说,去年区里提供树种,52个村民用荒山入股,陆续种下了1万株苦丁茶树、海棠树。“看茶树长势很好,今年又加种一批。等茶树形成树冠,采摘茶叶卖了钱,大家就能分红啦!”  相似文献   

14.
孚逸同志:记得你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对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提出质疑。我认为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对“孝”的概念有准确的把握。最近,关于孝的问题的种种报道和议论,都反映出这个问题。你是否能就此问题再谈谈看法?王祥王祥同志:你说得很对,有人至今还爱说忠孝不能两全,的确是来源于对孝的认识模糊不清,“忠”的含义原本是“忠君”,这一点,人们早就用忠于人民,忠于人民的事业取代它了,谁也不会再把“忠”和“忠君”联在一起。而孝的含义从古至今,反映的都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进步…  相似文献   

15.
祝福海南     
年年芳草绿,岁岁柳色新。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又一个新春佳节,来得好快,来势好“热”。各地游客纷纷量身订做,分航路、陆路、水路提前杀到,入岛几乎天天“涨潮”。与往年冲着气候到海南避寒带旅游过年之常态比,今年更多的游客是冲着“国际旅游岛”而来的,多了一分探底、期待和分享。  相似文献   

16.
趣味教学例选 夏日的中午,一位瓜农躺在一棵巨大的山植树的浓荫下乘凉。他看着面前绿油油的西瓜地埋怨起来:“老天真是不公平,这么粗的山植树,只结了很小很小的果子。而一根细细的西瓜蔓,竟结了三四个篓筐大小的瓜。”这位瓜农正在怨天尤人自言自语着,一阵风吹来,一颗被虫蛀了的山楂从树下落了下来,恰好砸在他的脑门上,他揉揉脑门顿悟过来:“多亏了老天不公平,如果树上结了西瓜般大小的山楂,那后果就不堪想象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这种特…  相似文献   

17.
刘珊 《云南人大》2010,(6):24-24,25
每年“两会”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主流媒体时政报道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两会”报道从内容定位、形式定位,到报道手段的运用,都反映了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广播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传播环境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判断,我们的“两会”报道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改变。“两会”报道年年做,广播媒介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更新理念,创新报道模式。作为一名多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时政记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创新“两会”报道方式,使其出新出彩、兼具指导性和可听性: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与我国植树节今年三月十二日,是孙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年)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是孙中山先生。一八九三年,孙中山亲手起草的《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祖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一九二四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在广州讲演他的《三民主义》时反覆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纵观他一生中许多著作和讲演,曾无数次地强调了毁林的危害性和造林的重要性。他还亲自植树,至今在他故居内生长着的那棵虽逾百岁却枝繁叶茂、生气勃勃的檀香山酸豆树,就是他在一八八三年从美国檀香山留学回乡  相似文献   

19.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自号“东坡”?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公元820年,自居易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公务之余,常率童仆于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草木今如何?”“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白居易的这些诗充分反映了他对东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而苏轼的一生,由于与白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在民政事业费下拨中悄然出现了一种“戴帽”现象。何谓“戴帽”?简言之,就是上级单位在给下级拨款时,指定要给下级的下级安排多少。典型的行文方式就是,“甲单位(下级):经研究,给你单位分配某种款项多少元。其中,乙单位(下级的下级)多少元—…·。”文中最重要的是经过“其中”二字强调以后的内容,它反映了“戴帽”的具体情况。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笔者力求从所掌握的事实入手,对“戴帽”进行一番剖析,为公众提供一条尽可能清晰的思路。态势:“戴帽”金额直线上升。为揭开“戴帽”之谜,笔者查阅了1984一1992年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