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1):8-11
中国近现代法学自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至今已整整经过了百年,其间几多收获,几多遗憾。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思维的局限性,中国法学从诞生之初便走上了一条割裂传统的不归之路。这样,百年来,中国近现代法学实际上是在学习与移植外国法律和法学的轨迹上递嬗至今的。这种情况不能不一开始就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后趋性、无根性、脆弱性及与社会现实、民俗国情乃至文化传统的脱节性。这种情况至今仍然没能真正得其法而获根治。  相似文献   

2.
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它作为一种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体系,总是把社会现实的挑战看作是自己发展与繁荣的契机。尤其是处于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面临着体制变换所引起的激烈而又深刻的矛盾,法学正经受着来自社会现实的种种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把握契机以繁荣法学,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学家要塑造新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3.
舒国滢 《现代法学》2006,28(5):3-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各个时代的法学必须针对这些现象或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或解决方案。中国法学现今的问题是:对什么是法学之“学”,尤其什么是法学的性质和立场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知识生产无序化的现象;法学不能为实践提供智力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对策是:一是让法学的知识兴趣从政策定向转向司法定向;二是使法学视角返归实在法;三是法学向方法的回归。法学方法论的研究,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的法学建构提供一种观照的镜鉴,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和建立法学知识标准的某种进路。我们可以对一切缺乏方法论支持的所谓学术创造提出最低限度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法学是西方二次大战后兴起的、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法学流派。所谓存在主义哲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于人的“存在”的危机感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是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的非超阶级的人的价值。存在主义者声称,人生没有目的和意义,人的存在是偶然的和荒谬的。这种哲学反映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的进程中 ,人的发展、方法论的创新以及多元化一直是并且依然是社会的关注点 ,更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主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新世纪的基本走向是“回到马克思”。立足于民族与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全球化”作了精辟的阐述 ,“现实的个人”是同全球化一起成长的 ,而法律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 ,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 ,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受到的冲击也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全球化意义在于 :在法律改革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参与 ,而不能被动地适应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孙国东 《河北法学》2007,25(10):175-178
时代诊断是理论建构的前提.一个时代、四重结构既是邓先生对当下中国时代病症的诊断,也是其对中国法学进行总体批判的前提性判准.但这一前提是不周延的;无论是主流法学,还是邓先生都忽视了特权文化结构的存在,该结构经由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自我再生产机制而不断得到强化,使得国人欠缺规则意识和平等观念;这种文化结构与中国结构紧密勾连,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重建而言不能小视.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功利派第一节社会哲学派十九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的时期。政治上,无产者的政治的经济的斗争,日益剧烈,市民社会呈现动荡不安的状态。于是市民的国家,为了缓和阶级斗争的趋势,不得已开始了社会政策的立法,而其立法的原理,客观上是采用社会改良主义以代替个人自由主义,主观上仍保存着自由主义的精神。现实的社会上经济上政治上的大变化,使得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6,(1)
当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充分显示出科学方法的奇功异效,法学在我国已被看作是一门真正的独立的科学。许多有感于中国法学落后的同志,从对某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怨尤,转向了对法学自身研究方法的深刻反思,于是,法学方法的革新被提上了日程。对于这个人心所思、众说纷纭的重大问题,我们无意(也不可能)提出某些自诩正确的方法来作答。只是就我们的认识水平,结合当前实际,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各位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9.
法学有两种观察或研究视角,即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简言之,前者是规范(制度)事实视角,后者是社会(事实)视角。因之,法学也可两分为内部视角的法学和外部视角的法学。前者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和纽带的制度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分析为基本方法,并强调规范中心和规范决定论;后者则以法律规范与其它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运用其他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方法作为观察和研究法律现象及运作规律的具体方法。它强调社会(事实)中心和社会决定论。法学(尤其法教义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一支,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种属关系,因之,法教义学与所谓"社科法学"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以并列关系对待。与其说"法教义学与(和)社科法学",不如说内部视角的法学与(和)外部视角的法学。  相似文献   

10.
法学是研究法律或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法学研究则一般涉及许多学科,法学文献具有数量多,交叉分散,且时效性强等特点,因而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法学工作与研究的需要,法律情报检索系统便应运而生。为了便于广大法学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及时系统、准确地获取有关法学的文献,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情报检索系统,现将国外与法学有关的数据库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法律实在性讨论——为概念法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现实主义法学对法律实在性的挑战依传统法学,全部法律,它首先是具有一个概念体系,属于应然世界的事物,但是它具有实在性,可以确定地对现实生活世界发生规范作用。所谓实在性,即现实地存在或发展的确定性,在观念中,似乎只属于现实世界具体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李晓丹 《法制与社会》2014,(13):276-277
"人格"与"民事权利能力"这两个词是民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人格起源于罗马法对自然人身份关系的确定,权利能力概念起源于德国实证法学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罗马法上人格之间的差异性已不复存在,因此大多数学者用"权利能力"一词取代了"人格",尽管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1917年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将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了全球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现象,这促使许多学者开始思考列宁所谓的“帝国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以大卫·哈维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帝国主义在新世纪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与实际脱节,毕业生欠缺法律实务能力,由此出现了法学教育成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象,这是现今法学本科教育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今的法学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忽视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而对法学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就是探讨从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在教学目录中列有实践教学课程,但是,来自于司法实务界和社会实践的反馈表明,法学本科重理论说教、轻实践操作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法学本科生大多都难以适应国家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国家法治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文认为,高等学校法学院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机制,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需求,法学(医药卫生)这一专业应运而生。然而,缺乏实践性的法学教育使得培养出的大量法科毕业生无法满足现实法律实务工作的要求,那么本期待能弥补法学教育实践性缺乏这一困境的法学(医药卫生)教育能否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呢?本文将针对如何提升法学(医药卫生)专业的社会效益这一新的现实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婚姻法颁布于改革开放之初。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各方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姻婚家庭法学研究工作也有许多重大突破。社会现实已将修改完善现行婚姻法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法学与经济、政治、伦理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认为法学与管理学之衔接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强调了法学与管理学的衔接以及配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私法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分类,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法学理论的演进,对这种基本划分方法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主要以社会法学派的狄骥和新分析法学派的凯尔森为代表。狄骥根据社会相互关联性理论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对于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看法,猛烈地抨击了作为近代公法与私法划分基础的个人主义学说;凯尔森根据其纯粹分析法学方法否认价值分析在法学研究中的地位,根据其规范等级效力理论否认公私法的区别,但两者都不能忽视现实社会中国家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个人之间两类社会关系在性质上的区别,而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马姝 《河北法学》2012,30(11):99-106
女性问题的跨意识形态性、我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性与女性主义法学本身的批判性和进步性,决定了在我国开启以“性别与法律”为主旨的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我国在研究的学科类别上,已形成法理学为主导,部门法共同参与的局面;在研究基地和社会影响上,已形成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为重镇,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和推动的格局;在研究问题上,已在认识论和法律事实两个层面形成多样议题.但是,法学认识论层面的研究不足、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边缘化、研究者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立场和研究队伍学科背景单一等问题也掣肘着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法学研究者需通过不断拓展法学认识论研究,积极结合中国现实吸纳新知、超越意识形态客观审视西方社会理论,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