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主要蕴含成文宪法的存在,宪法得到公民和有限权力政府的普遍认同。宪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基础这一因素主要是人本思想,契约理念、有限权力理论和自然法思想等。对宪政的内涵及宪政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一些积极结论,这有助于我国当下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一种通过制定宪法划分政府和个人行为的界域,以实现保障人权为终极价值的制度。胡适、罗隆基、张君劢、萧公权等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积极倡导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历史资源。他们对与宪政建设紧密相关的人权、法治、公民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考察并反思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想为当前的宪政建设仍具有一定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是美国所作出的最成功的制度创新,是其一切发展的制度基础。要探询美国宪政成功的奥秘,必须首先分析美国党政的思想基础。总的来说,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新教思想、法治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和分权政府等几大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清末戊戌维新开始到今天 ,宪政思想在中国得以普遍传播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 ,回顾百年宪政思想史 ,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百年宪政历史是曲折复杂的一段历史 ,每一个事件对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民主法制的建设及社会的现代化均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们既对各自所处世纪的历史作了总结 ,也为下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吴爱萍 《理论前沿》2008,(17):23-25
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转型均告失败,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陷入历史的困境。清末民初的宪政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对近代西方宪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近代西方权利思想的误读;在实践上则表现为清末民初宪政之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析陈独秀民主宪政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主要创始人。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十分丰富,且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些演变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的惟民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年的社会主义的宪政思想,晚年的“大众民主”的宪政思想。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影响了以后中国宪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宪政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从宪政与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历史与宪政的进程、宪政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唯一运用制宪权而制定的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1954年宪法在国际范围内也体现了一定的宪政价值.1954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采取历史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地位与影响,从历史中寻求宪法发展的规律,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国的宪政实践,并对往后的宪政实践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从历史脉络看,百年来我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是对辛亥宪政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的论说,在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双重抽象预设观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人性在宪政制度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人性阴暗面的正视与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人性之复杂性与宪政制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宪政基本精神包括正义、理性、自由、平等、协商、契约等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宪政精神的形成先天不足。近现代宪政运动中,宪政精神的传播又后天失调。宪政建设必须在正确认识、合理转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宪政精神的树立和传播,解决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宪政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落后的公民意识与先进的宪政设计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宪政发展和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未能完全领会宪政思想的精髓,中国实现宪政的道路还十分漫长。文章将从法理的角度出发,从宪政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宪政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受到阻碍的原因,探索实现宪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内外学界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富。胡适充分肯定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而对其加以倡导,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其"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通过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试图探索宪政救国之路。胡适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两个方面。胡适宪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发展自产生宪法以来,如何确保实现宪政,实现宪法的终极要义,宪法的实施与司法成为宪政的唯一途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宪法实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政发展有自己的短暂历史,但中国宪法所包含的政治框架以及政府施政原则的逻辑结构在实践上存在诸多内在的矛盾。中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是政治主导的历史;当代中国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宪政框架,但现行宪法所确定的政治框架带有明显的执政党以党代政的色彩,其政府施政原则有利于高度集权,不利于分权,也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根据现代立宪政府的逻辑要求,发展现代宪政的宪法框架,是中国宪政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康有为,以历史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宪政主张,并且积极将其主张付诸实践。其君主立宪思想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仍对中国近代宪政建设及法律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和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宪政领域造诣颇深,他早期的宪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主、自由、人权及宪法等理论的研究。考察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它们存在及转变的原因,无论对于推动近代宪政历程的学术研究,还是作为历史的反思以为现实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从酝酿起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本文试图从回顾五四宪法的诞生历程入手,窥一斑见全貌,客观地剖析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揭示其指导下的立宪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