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都应把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天职,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基石,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提升为官思想境界。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干部就必须"三思"。一思"我和群众啥不同",牢记宗旨祛官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  相似文献   

2.
王世奇 《实践》2015,(1):55
<正>近年来,许多省市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转换角色,以百姓视角开展"接地气、谙民情"民生体验活动,换位感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查找自身"四风"问题,提出改进管理服务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明清时期挂在河南  相似文献   

3.
别看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官不大,但要当好了,相当不易,素质低了不行。那农村党支部书记应怎样提高素质呢?我认为,要强化三种意识,提高三种能力,妥善处理两个关系。首先应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党支部书记的地位非常重要,责任非常重大。党支部书记责任意识如何,事关村整体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关系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必须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一方、富裕一方、稳定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选准发展思路之"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要有创新创业之"胆",敢干实干加巧干;要有驾驭市场之"能",适应形势,把握主动;要有科技致富之"才",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带头科技致富;要有体贴群众疾苦之"心",时刻心系群众冷暖。要树立群众的事无小事的思想,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是党支部书记的大事。要带着感情经常深入到户,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干部做什么,对每户生产、生活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4.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百姓奉献是我的本质,为官清廉是我的本色。当农民的官,如果不勤政廉洁,不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群众的心中就没有地位。———卫安生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5.
正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  相似文献   

6.
被群众亲切称为"田坎书记"、"泥脚书记"、"挎包书记"的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病逝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他送行。老百姓对他的感情如此深厚,是因为他和群众打成了一片。群众从来不把邓平寿当做"官",而是当做兄弟看待。  相似文献   

7.
沈小平 《实践》2014,(3):56
<正>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内有很多对联,其中有一幅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以浅显、朴实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官民之间唇齿相依、舟水难分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菏泽市考察期间,曾给菏泽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念了这副对联。可以看出,总书记引用这一对联的用意,就是告诫各级党员干部: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因为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于群众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民心所向更珍贵持久。沉湎于"自我设计",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受苦的是百姓,受害的是党,最后受伤受罪的可能还是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荷泽考察时,他给陪同的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楹联,内容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着,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这副楹联,凝结着自古以来开明人士对"官民"内涵的思考与判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4,(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召开了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会上,他给大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此勉励基层干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对"官"与"民"的关系也多了一层思考。作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给市委和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河南省内乡县县衙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  相似文献   

11.
白杨林 《奋斗》2014,(2):59-5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有报道说,国家统计局将把百姓的"幸福指数"纳入统计指标.应该说,这个柔性指标考量的是百姓对执政者的满意度.所以,如何让群众的满意度"升温",成了摆在各级官员面前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13.
沈阳 《共产党人》2013,(8):22-23
正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维护和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3月20日上午,又是一个信访日,记者来到了平罗县信访局,深刻地感受到了平罗县信访局关心和关注百姓冷暖,为群众排忧解难,将问题协调解决在基层",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默默无闻地耕耘在信访一线。  相似文献   

14.
正从群众观念上察"德"。"为官者,德为先;为官者,民为本。"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对群众利益敢不敢维护,群众冷暖有没有挂心间,群众诉求有没有去落实,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观念,也是干部"德"的重要表现。考察识别干部的"德",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把口碑好、品德高尚、敢于担当、表里如一、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工作发展。从群众工作方法上察"能"。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党员干  相似文献   

15.
宋明晏 《前线》2016,(4):92-9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民情日记"在各地趋热。官不知民情,于情于理不合。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记民情日记是做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举措。"日记不长很精彩,故事都从百姓中来",不知群众所思所盼,做不好群众公仆。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情日记"有三个方面情况需要避免。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道出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作风,百姓情怀。然而,时下不少党员干部没有了"勤务员心态",官不大,架子不小,有时甚至摆错了"主人"与"仆人"的位置,将党和群众放到了对立面。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做官僚还是做勤务员,表面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牵挂群众的冷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干部,群众认为就是好官,反之,趾高气扬高高在上,贪图享受为官不廉,心中没有群众,只为自己谋私利,没有群众观念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坏官”。老百姓对这两种官,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据报载,山西省稷山县翟西村十多位农民专程到县委大院,给县委书记王琦同志送去了写着“人民好公仆,群众贴心人”的玻璃镜匾,感谢王书记在村里包村蹲点时给村民办实事和好事,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村民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老百姓用了“送…  相似文献   

19.
肖鹏 《先锋队》2012,(36):47
有一种爆竹,叫做"双响炮",又叫"二踢脚",引燃后会响两次,地上一次,空中一次,地上的闷响,空中的清脆。当前,有些干部就像"双响炮"。在上级面前花言巧语,鼓吹政绩,用"地炮"迷惑领导;在群众面前恐吓欺骗,耍官威、摆官架,用"天炮"吓唬群众。"双响炮"干部之所以有其生长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有弊端,干部政绩考核存在不足,致使"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谋长远不如算当前,比实绩不如看数字"等不正确的政绩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这话不仅切中要害,更需为官者要警醒。"官架"与"身价"虽字义不同,却有着因果关系。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引领作风建设的导向。如果扑下身子,放下"官架",在老百姓中自然就会有"身价"。相反,如果自以为是,习惯端着"官架",就会在群众心里很"掉价",自然也就没了"身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