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民 《湘潮》2006,(9):17-21
1934年10月,一位名叫“耶娃”的德国姑娘,在苏联的一个作家休养所,与一位作家相识了。这位作家,人们称他“埃弥萧”,是一个中国人,也是老资格的革命家。他的名字叫萧三。耶娃是被迥异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制度所吸引,在居住在瑞典的哥哥的旅行证帮助下,前来苏联旅游观光的。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根据苏联学者杰柳辛和A·C·科斯佳耶娃所著《中国1925—1927年革命:问题和评价》一书中的“苏联历史著作对革命结局的评价”一节(莫斯科1985年版第227—234页)编译而成。文中介绍了苏联学者对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一些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反映了苏联史学界对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现有研究水平。作者杰柳辛系苏联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主任、历史学博士;科斯佳耶娃系该所历史学副博士。本文的大小标题均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萧三的事迹人们恐怕不无耳闻——他是毛泽东少小的同学,两人曾一起浪遏飞舟,漫步橘子洲头;萧三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最早留学法国的革命者之一,他在巴黎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创建“少年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先后加入法国共产党、苏联共产党;萧三还受到过列宁的专门接见,并曾经为列宁守灵。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的逐步成熟与传播,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日益认同和接受,广大党员及人民群众逐渐形成了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爱戴与敬仰。以歌颂毛泽东、宣传介绍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做全党指导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热,在延安整风后期渐次兴起于各个革命根据地,至党的七大前后形成了高潮。一批系统介绍宣传毛泽东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及革命业绩的书籍文章大量印行于革命根据地。1942年,中央直属机关学习小组组长王若飞邀请作家萧三专门报告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年秋,任提时叮嘱萧三“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  相似文献   

5.
顾苏 《世纪风采》2008,(4):9-10
1927年秋天,刘伯承乘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在船上,他被告知他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当时的中国留苏学生都取了俄文名,而刘伯承一句俄文不懂,一路上只得念佛似地暗暗念叨着自己的新名字:“阿法纳西耶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阿法纳西耶夫”,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  相似文献   

6.
笔者的藏书中,有一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与流放》,记述了一位革命老人唐有章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项南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他“中国50年,苏联30年,一生革命,半生流放”,称赞他为革命兢兢业业,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的交情──毛泽东和萧三谢秉忠在毛泽东的诸多老朋友中,萧三小学与他同学,中学同窗共砚,早期一起参加革命活动,中期在延安共度艰苦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同到北京,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友谊。真可谓"同窗挚友,情深谊长"。志趣相投的同学好友萧三,原名植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1909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得知同校同学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前往借阅。当时萧三与毛泽东过往尚少,不甚了解,又很自傲,对冲里来的“乡巴佬”有点瞧不起,就故意要他对上一联方可出借。萧三出联道:  相似文献   

9.
叶飞,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洪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一位威震敌胆、战功卓著的骁将。 在许多重大关头,毛泽东想到了叶飞,倚重于叶飞;叶飞也深深领会统帅的意图,不负重托,他们彼此理解、信任,配合默契。他与毛泽东是“先知心而后面识”。解放初期,叶飞与苏联顾问因为福建前线的战略部署问题发生争执,苏联顾问向毛泽东告状,说叶飞是“英美派”,“此人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张在非常时期留下的全家合影。前面站立的白发老人是著名诗人、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萧三,紧依他的是其夫人、德国犹太人、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叶华,后面并列的兄弟是萧立昂(中)、萧维佳(右)、萧和平(左)。由于他们长期在苏联的生活经历,导致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分别被戴上“苏修特务”、“现行反革命”的帽子,遭到林彪、“四人帮”的监禁迫害。这张照片是他们解禁后在1975年6月间准备离开北京住宅到湖南乡下居住时的合影。萧三在20世纪30年代经党组织批准去…  相似文献   

11.
<正>在对待错误的问题上,有的人总是躲躲闪闪,文过饰非,生怕丢了面子。而李立三同志则不然,他直面错误,能够知错改错,敢当反面教员,为我党树立了一个榜样。解放战争初期,李立三在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工作。在一次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纪念大会上,负责同志请刚从苏联回国的李立三同志讲话,他欣然同意了。主持人宣布:“请李隆郅同志做报告。”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李隆郅是谁。只见李立三走到讲台前讲开了,他先讲了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讲到中国革命特  相似文献   

12.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的好医生徐根竹就是这种人,尽管他在烈士陵园里已长眠了近半个世纪……从放羊娃到“状元郎”1916年,徐根竹出生于福建龙岩大洋村一个贫苦雇工的家庭。父亲早逝,留下了一笔沉重的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20):10-13
纳扎尔巴耶夫是世界公认的铁腕总统,他自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即任总统至今,也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唯一一位总统。他曾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使得同样处于西方改造“后苏联空间”浪潮之中的哈萨克斯坦能够“一枝独秀”,他也因此被称为哈萨克全民族领袖和“超级总统”。那么,纳扎尔巴耶夫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相似文献   

14.
革命老人唐有章一生可概括为“中国50年,苏联 30年;党龄80;党龄 60”。他《一生革命,半生流放》在苏联学习,被打成“天然托派”,第一次被流放苏联摩尔曼斯克;因苏联“清党”运动,他第二次被流放马加丹市;命途多蚌的他回国后在“文革”中又再次蒙冤,被关进秦城监狱……  相似文献   

15.
1926年冬,中国大地上正汹涌着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洪流,北伐已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却已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分化中国革命阵营,蒋介石与美、日接触日益频繁,对苏联顾问鲍罗廷的不满与日俱增。中国革命在喧嚣中酝酿着一次重大的转折。 在这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共产国际派了一位印度人来中国,帮助指导中国革命。他,就是罗易。 “赤都红人” 罗易何许人也?罗易其实只是个化名,他的原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辽宁部队集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28周年。会议主持人宣布:“请李隆郅同志作报告。”只见一位瘦高个子的中年人站起来,走到话筒前开始讲话了。他从“十月革命”的经验和意义,讲到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教训,讲得有声有色。当他讲到李立三等人的“左”倾路线的错误时,  相似文献   

17.
革命家茅盾     
<正>学术界一般认为,茅盾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及文学活动中,他的两个身份既有区别又有融合。1986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张光年在茅盾诞辰90周年纪念会上将之概括为“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因此,有许多评论把茅盾称为“革命战士”“革命作家”。  相似文献   

18.
刘书旺  刘晓滇 《湘潮》2005,(1):32-34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进步文艺团体,在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繁荣进步文艺创作中,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1936年,左联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宣布解散,成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要解读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当时萧三从莫斯科寄回国内的一封信便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刘祥  李振超 《党史博采》2023,(2):27-29+60
<正>萧三是中共早期革命家与蜚声国际的浪漫诗人,同时还是毛泽东少年时期的知己与战友。毛泽东与萧三曾在东山书院的书舍中相伴求学,在新民学会的屋室里同谋救国,在学生军的行伍中携手斗争。后来,革命的奔波使他们分别十余年,幸而又在红色圣地延安相逢,成就了革命情谊历久弥坚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而且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作家和翻译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表示要成为一个人类新文化的胚胎,为文化革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由于担负了繁重的党的领导工作和思想理论工作,未能从事文学活动,但他仍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1931年,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