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永胜民间一直流传着丧葬中哭丧的习俗,永胜的哭丧习俗有其自己的程式和特点,这种习俗是传统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应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地处南方的汉江流域,是巫楚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交往日频,儒家教义便逐渐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东汉时期,随着本土道教的形成与佛教文化的介入,最终在湖北地区酝酿出了以儒家的礼制孝道、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灵魂不死等为内涵的三教融合、相互补充的丧葬习俗。其主要的仪式有:报庙、衣殓、设灵堂、相墓打井、吊孝奠礼、哭丧、守夜、打待尸等。湖北丧葬习俗的这些特征,是由丧葬习俗的社会伦理作用决定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杰 《前沿》2014,(5):74-75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文化也随之变迁。本文从占今的时代背景、家庭观念、需求模式和教育方法几个方面对孝道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吸收古代孝道之精华,弥补今日孝道之不足,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4.
孝道、孝行与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3,(6):32-33
浙江省文成县孝道文化底蕴深厚,孝道美德扎根于民,孝道故事妇孺皆知。近年来,文成县在发扬传统孝文化,倡导孝道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尤其是珊溪镇街头村在发扬传统孝文化、倡导孝道方面进行了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传统价值观中孝道和敬老观念的重视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然而在中国当代社会,孝道却逐渐淡漠,特别在农村,由于孝道文化的缺失,大量农村老人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农村社会孝道文化的淡漠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引起。孝道文化的重建,将对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贵东 《前沿》2012,(15):129-130
传统孝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弘扬孝文化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建立和谐新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建新型孝文化,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健全孝道法制体系,积极开展孝道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华夏伦理道德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到今天仍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如同一切观念形态一样,孝道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自身的不足,要使它重新成为当代处理家庭代际关系的准则,就必须与时俱进地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孝道观对于我们弘扬优秀的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孝道是中国人精神的根与魂,是家风的源头,也是幸福人生的根源,家风的养成应该从孝道开始。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王志学  刘燕 《求索》2012,(1):46-48
习俗即习惯风俗,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一社会都有与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习俗经过历史演进便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出现的缠足,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进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社会习俗与社会文化层面阐明缠足习俗与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逻辑关联,以期对中国传统习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径向。  相似文献   

13.
正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境内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与健康长寿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有十项之多。补粮习俗。这是孝道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补粮”,就是“补充粮食”的意思,是儿孙们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的民俗祭祀活动。事先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严格选定“补粮”的日子,到了那天,家里要在堂屋里摆上一张祭桌,选一匹自家纺织的黑土布作“铺路搭桥”之用。布的一头从祭桌开始,沿着堂屋一直延伸进老人卧室的  相似文献   

14.
江侠  唐鹏 《桂海论丛》2007,23(4):25-27
孝道是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调节亲子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现代孝道伦理以理想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一些不及之处,以纵向传统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许多有待继承和发扬之处,以横向其他国家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可借鉴和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核心,孝文化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孝文化的建立和传播需要良好的氛围,广大农村地区邻里往来频繁、人际关系密切,营造出浓厚的孝道氛围可以感染更多群众,让孝文化在每家每户、邻里之间自由传播。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世界,只有在东方的中国文化圈里,才讲孝道。西方与东方不同,尽管也有亲情,可是不讲孝道。楚人的主流心态以为忠是第一位的,孝是第二位的。当今的世道颇异于往昔,一家之内,独子贵于王子,独女贵于公主,人伦有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倒要对子女克尽“孝”道了。这是一种文化危机,矫治之术唯有提倡孝道,舍此无他。  相似文献   

17.
略谈孝文化     
孝文化源远流长但渐行渐远,影响很大却日趋模糊。但面对今天的道德困惑,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张翼  周婉婷 《传承》2011,(21):66-67
葬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者与死者告别的仪式,金台葬礼仪式具有安慰生者、传承孝道、社会整合、延续习俗等正向功能。金台的葬礼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村子互帮互助、增加感情、加强整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根基。而在现实中,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颠倒、孝道沦丧已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青岛胶州市铺集镇党委和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以孝治官”与“以德化民”的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实践,创造了“德孝文化”建设的三大品牌,即德孝文化生产力品牌、德孝文化信仰品牌及德孝文化党建核心品牌,  相似文献   

20.
邢千里 《前沿》2012,(14):187-189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家庭道德,又包含有若干社会道德元素,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原则.高校的孝道教育是当今社会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孝道教育的含义、意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出高校孝道教育可以采纳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