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定》使土地制度改革发生历史性的突破,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财产权利,让农民虚拟财产权利变现,使农民更充分地享受到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有关决定,从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入股权能;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权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赋予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仍然偏低,城镇化进程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精神,创新传统的征地制度,特别是在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农民宅基地等财产权利怎样更好地实现,并对原来不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这应是当前须抓紧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现今理论界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运用法学研究方法从权利义务的平衡入手,解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益和利益保护的问题,在这其中特别强调从宪政的维度对农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缺失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对于农民收入增加意义重大。但现存的农村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土地作为资本功能的有效发挥,极大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阻塞了农民通过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的渠道。因此,应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计划经济财产权利制度的一个极大的弊病 ,是把所有权按照权利主体的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给予他们不平等的地位和保护。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对我国财产的平等保护作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离公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财产的变化发展 ,在对宪法的这一修改给予肯定的同时 ,对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决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科学回答和解决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关键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使农民得到三个厚重的大礼包,让农民在市场上把过去虚拟的财产权利变现并有财产性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围绕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的理论思考。全面建设小康城市关键在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又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对世界各国都有普遍意义,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党的文件与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对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肯定,但这仅是起步,为了加强对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从观念的转变、立法的完善、执法的更新、司法的公正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改进,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0.
财产权不仅对成年人有基础性意义,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对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更具有保障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立法对未成年人财产权问题未能有所规定。在离异案件日益增多的今天,保障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是保障其生活的首要基础。文中在分析我国对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的立法缺陷的基础上,试图初步构建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保护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农民市民化的成功转变。农民市民化之于全面小康而言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取向 ;是维系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是发展先进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制定中的物权法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的强调使得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界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通过对公共利益概念的分析,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任何一部法律都无法通过简单的条文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在此前提下,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仍然可以借助物权法的明确规定、对行政自由裁量的控制、对公共利益的司法审查、征收征用法的制定以及行政救济的加强等措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改革说到底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农村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是深化农村改革 ,保护农民利益 ,实现农业专业化 ,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关键。为此 ,国家必须通过赎买的方式赎回农民的土地 ,以保障换土地 ,建立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 ,为农业的现代化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的小康是不平衡的,是低水平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问题。今后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只有提高农民的小康水准,才能提高中国的小康水准,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成工业化积累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必须推进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改革。公有制经济要确立自身的财产权利和属性。强调公有制产权制度改革 ,也是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需要 ,是解决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深层次问题的治本之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该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从地方法治建设实践成效来观察,通过深入调研寻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才能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观点转化为地方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才能把其宏伟壮阔的蓝图构想转化为地方法治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法治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基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18.
19.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 ,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我国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中央层面的统筹和规划,更需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推进地方法治建设是由我国的大国国情所决定。新形势下,推进地方法治建设,一方面要讲大局,要坚持法治统一,做好顶层设计,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接地气,聚焦本地实际,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