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9年力倡“新农村运动”,到去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中央政府摆在“十一五”纲要各战略任务的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广大农民群众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希望。但是,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支撑,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达农村相比是否要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这一政策转向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学界对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多集中在宏观论证和微观行动两个互相脱节的极端,眼1演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试验,试图从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出路两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做一个总结,以打通宏观论证与微观行动之间的隔膜,在中观层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4.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5.
陈海波 《今日海南》2006,(11):29-30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扮演重要角色。公共财政和“三农”问题的性质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承担“补缺”和“引导”职能。此外,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变迁还要求公共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承担“补偿”  相似文献   

6.
黄志谋 《当代广西》2007,(12):41-41
来宾市兴宾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提出了“五个一”要求,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重要讲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着力做好的主要工作之一。“建设新农村”成了眼下的热门话题,也是农村的希望所在。新农村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形成一个关心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认为,破解“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提高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去年初,房山区政协常委会向全体委员发出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倡议书”,号召全体委员“要加强学习,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要积极宣传,促进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的形成;要立足本职,全力支援新农村建设;要主动参与,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力,要热心公益,为新农村建设奉献爱心”。随后,区政协做出了《关于开展“联百家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青年农民结成利益团伙,以拉拢基层领导、打击竞争对手等“介于正常社会与黑社会之间”的“灰化”参与方式,获取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或工程承包权.“灰化”参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扰乱了新农村建设的秩序,对这一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光炎 《当代广西》2006,(12):28-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2006年春节过后,中央正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省市也分别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新农村、新蓝图,新使命、新征途,确是让众多的领导、众多的干部以及众多的农民群众行动起来了。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个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这是各级领导者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俗话说:领导是关键。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资源有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和外国农村现代化经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理论基础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性的我党最新理论成果,包括“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和“和谐社会”三个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特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索》2006,(2)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为加强“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15.
王晋 《今日民族》2006,(4):10-13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响彻云岭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和全社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省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激情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谱写着新农村建设的华章。从本期起,本刊将推出“建设新农村”系列专题,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以期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促进这项惠及各族农民的民心工程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国论坛》2006,(6):115-115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今日中国论坛等单位决定于2006年8月19-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高峰论坛——“中国新农村论坛”。“中国新农村论坛”旨在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邹小军  吴鸣 《湖湘论坛》2006,19(6):15-17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高度统一。目前,对新农村建设强调更多物质支持,但是新农村建设仅靠对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支持是不够的,智力反哺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今日浙江》2006,(4):23-23
1.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2.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搞好了…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100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视片100集我区新农村“双百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区实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百工程”结出硕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100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视片100集最近出版发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是根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诠释和比较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五个建设:一是产业建设。“人无事业要堕落,村无产业无依托,民无主业无着落”。产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根本性和支撑性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二是公共建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