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耿世雄 《人民论坛》2012,(35):224-22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许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正确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哲学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宇环 《前沿》2014,(7):69-70
马克思主义若在当今的中国广泛传播,重要步骤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科学发展观以一种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接轨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本文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从回归实践、细化主体、重视传媒三个方面探索了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杨春梅 《人民论坛》2012,(35):32-33
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政治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政治理论体系。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切入点,阐释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础,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之处,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术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晖  吴春生 《前进》2005,(6):38-4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迅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打下了基础。本文拟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做一综述,以供借鉴。一、关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依据有学者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它是共产党人观察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  相似文献   

6.
陈驰 《前沿》2010,(9):49-5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既体现了继承性,更体现了创新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自然辩证法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秀媚 《岭南学刊》2004,42(4):20-2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也造成对人的本质的背弃。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8.
孙志祥 《传承》2009,(20):36-3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法哲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丰富人权价值涵属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深蕴法治思维的法哲学方法论。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的法哲学意义,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一次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9.
伍新林 《求索》2008,(12):106-107
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深刻蕴涵着发展观与发展哲学、发展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哲学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相融互动。应该在发展哲学与发展实践的内在统一中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发展理论的全盘否定,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本主义,全面协调发展就是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慢速发展。产生这些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形而上学地对待科学发展观。走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误区的途径在于: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1.
善与恶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1,27(6):29-33
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孟子日"可欲之谓善."善分为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道德善是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道德目的的行为.反之,非道德善则是行为主体对于非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HumanmemorybrightensadarkwinterinastrangelandWHILEinBostonin1993,ImetanelderlyAmeri-canman.Onehotsum-merdayheinvitedmetoarestau-rant.Atthetable,hecarefullybroughtoutasmallhandkerchiefwrappedbundleOpeningit,IfoundanoldpaPercoveredbox,theorigi-nalblackfadedtograybythepas-sageoftime.Iwassurprisedtoseethatinsidewasamemorialnote-bookofChinesericepaper.IsawthatitwasfullofpartingwordswrittenbyhisChinesefriends:"WordPeace,"Longlivethevic-toriousalliedcountries-"Thedatewasthethirty-fourthyearof…  相似文献   

13.
"The rec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vites debate on whether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nchored in tradition or look solely to the future. Wang Shu’s work is able to transcend that debate.  相似文献   

14.
正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ongoing annual session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National Committee, Beijing Review reporter Zhang Shasha asked Urs Bolt, founder of Bolt.now, a tech advisory, and former Director of Credit Suisse bank’s external asset management department, about his views on the Two Sessions and China’s  相似文献   

15.
16.
刘伟 《岭南学刊》2006,(3):52-55
行政垄断是行政权力不当干预市场竞争的表现。现行立法规制行政垄断尚存诸多缺陷,必须加强和完善反行政垄断法律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和消解我国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17.
贪污贿赂犯罪主要侵犯国家的廉洁制度,同时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关系。贪污贿赂的泛滥,不仅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阻碍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贪污贿赂犯罪,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拟对贪污贿赂罪的构成及本类罪与相关类罪的界限等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China is rapidly approaching its once-in-a-decade change in president and government,which seems an appro-priate time to survey the country’s economic performance over the l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9.
思想与学术有同一、相似、互相联系的方面,但二者决非完全等同。思想是指引人类通向理想境界的路标和灯塔,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则是人类理性进步的筑路机和铺路石,是精神文明信息的解码器。在社会革命和转型时代,思想创新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社会相对平稳发展的和平时期,学术研究容易受到重视和取得成果。否认二者的同一、相似和联系是错误的,否认二者的区别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Becker)提出了一个与当时权威观点大相径庭的理论:犯罪是一种理性行为。实践证明,贝克尔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的理论对美国的司法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在贝克尔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我国经济犯罪活动进行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分析。(2)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的实质是司法部门与罪犯之间的博弈。本文第二部分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分析我国经济犯罪与打击预防经济犯罪双方的博弈的策略、支付、均衡、结果等。(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思想提出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的战略原则、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