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陈浩天 《求实》2012,(4):89-92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村庄内生和行政外赋是村民自治制度生成的双重逻辑架构。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种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其制度运行历经了政治参与到政府治理再到社区建设的价值嬗变过程。在发展导向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关注民生、彰显民意。因此,要在民主程序的创新实践中提升基层民众的民主能力,培养民众的基本民主素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形式的村民自治,已经催生和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政治效应,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陈浩天 《探索》2011,(5):73-76
村民自治是贯穿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我国基层民主的发育经历了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参与的民主彰显形式,通过组织参与促成民主权利的回归。同时,民主是选举和治理的综合体,基层民主以村民自治为依托.对基层进行治理,通过社区建设达到村民民主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央惠农政策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以惠农政策为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民主实践能力。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不但使我国基层民众零距离“操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民主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村民自治实施以来,学界对村民自治制度运转的社会基础的讨论就一直持续。家族作为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几经沉浮,在现代民主政治下被赋予了现代性意义。文章通过对个案村庄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在现代村庄治理过程中家族的影响力以及家族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下的当代农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是家族。家族政治或家族影响力为何能够一直延续,并在当前村庄政治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及随着代际的更替,村庄家族政治向精英政治的转型,这些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村民议事会:破解“形式有权,实际无权”的基层民主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沈乾飞 《探索》2015,(1):40-44,2
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既要使人民形式上有权,又要使人民实际上有权。防止基层民主形式化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30多年来,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基层民主率先从民主选举突破,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却未能及时跟进,造成基层民主运转乏力。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将议事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事为中心,由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组成村民议事会,让村民在议事中实际行使参与的民主权利,村干部不再独掌村庄治理的权力,而从复杂的利益矛盾中抽身出来,协助村民议事会做好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工作。这种自治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成为引领基层民主发展的新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村民自治发展中累积的经验和对其规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逻辑,即民主政治要与民众的利益诉求相结合;要从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广;要通过制度实践推动制度创新;要通过政治实践实现政治启蒙;要坚持原则的统一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来讲,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自治的形式有多种,如地方自治、社会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群众自治。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纵观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参与性。村民自治是农民直接参与的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和直接民主形式。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治理改革提高了基层治理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困境。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通过重构“双轨政治”,有效解决了新一轮基层治理困境。以资源输入为契机,推动村民自治转型,进而激活村民自治的治理活力和治理能力。通过转变政府治理逻辑,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激活村庄社会资本,重视乡土社会的治理资源,为基层半正式治理方式让渡空间,进而提升国家与社会的协调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8.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东阿县大桥镇的村民议事会制度作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自治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实施以来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它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的基础上,保障村民权利的实现,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进一步提高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村民自治单元下沉到自然村的"自救"改革,虽然有利于重拾自然村作为治理单元的特有价值,但并不适宜在人口外流型农村地区推广。作为人口外流型村庄的鄂西南B村,以"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为契机,建立了乡贤道德评判团、村民自治议事团、"雷锋"志愿服务队、"五老"协会、全域有机协会以及红白理事会等新型村民自治组织,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进行了"横向拓展"。这是一种在保留和发展村委会的基础上,以多元主体共治为特征的村庄治理模式,丰富了村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虽然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民主治理能力,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仍存在治理权源缺失、生成逻辑不足、组织设置冗杂、发展支撑阙如等问题,应通过寻求法律赋权、夯实底层基础、优化体系设置以及创新支撑制度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完善村民自治 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是指在行政村范围内,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村民依照法律和村民自治章程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改革引发的民主政治形式和要求,它对于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推动整个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来讲。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自治的形式有多种。如地方自治、社会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群众自治。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纵观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完善村民自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实践形式.村民自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使村民自治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村民自治制度是对中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分离过程中出现的紧迫性公共问题而对治理体系的变革;变革的特点是向基层社会和公民让渡和下放部分治理权。结果是公民不仅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而且可以通过自治组织直接行使对本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的宪政体制因此具有上层间接民主和基层直接民主双层复合、国家代议民主和社会直接参与双重复合的特点。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中国宪政制度的程序性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要求加快国家层面的代表制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市场、分权与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成长的影响。认为市场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基础,制度化分权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地方自治是培育人类自主治理能力的基本制度框架,人类的自主治理内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市场—分权—自治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发展逻辑。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就是通过加强市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化的分权改革,建立高层次的地方自治制度为人类的自主治理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框架,三者既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又浑然一体,有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发展现象,它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它对于民主政治的意义何在?它的运行机制怎样?这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基层民主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民主治理,主要体现在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一系列民主制度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规民约制度、财务和政务公开制度。以村民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农村产生和发展起来,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变化,其现实基础就是农村经济承包  相似文献   

16.
走向善治-中国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永平  梁平 《探索》2004,(1):34-37
本文运用善治理论,分析了我国主要的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影响,并指出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四大政治制度新高度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为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绍兴市推进村级民主治理的探索和创新为例,探讨了在民主选举之后,如何推进村民自治的课题。本文认为,选举性民主和经常性民主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推进经常性民主是村民自治运动今后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村民自治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最直接的民主形式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实际运作与理想制度的编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推行的村民自治是在民主、平等的取向下建构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基层自主等重要原则.作为一项空前的民主政治实验,村民自治在实施中受到了具体、复杂的农村治理环境影响,出现了种种实际运作与理想制度偏离的现象.主要有:乡村关系的扭曲、村两委关系的变形、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民主决策的虚化、群众自治的变异、集团性参与的凸现等.村民自治制度建构的缺陷、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冲击是导致这些偏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杨丽  武磊 《实事求是》2007,198(5):71-7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乡村社会民主治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积极推进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乡村社会民主治理中仍存在部分村民主体意识淡漠、基层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等措施,积极推进乌鲁木齐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