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七步的距离     
谢清启 《政府法制》2012,(27):47-47
自从父王曹操说了“如果天下的文才共一石,曹植自己占八斗,我和曹丕占一斗。剩下一斗,由天下人分去吧”!我的亲兄弟曹丕和我之间的距离明显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江淮法治》2010,(2):F0003-F0003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坐拥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京九铁路和皖北地区4C级机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相似文献   

3.
正门禁一词,在古时原是指大门左右的守卫,最早源自于汉末三国时期曹子建(曹植)醉创司马门,当时司马门宫禁守卫森严,但曹植酒后和杨修纵马闯入,使曹操大为生气,不但因为他无视礼法擅自打开司马门,更因为他嘲笑哥哥曹彰,完全不顾兄弟情义,见于《后汉书·杨震传附玄孙修传》。到了唐时,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自登基后夜不能寐,便让秦琼和尉迟敬德每晚站立在大门左右,守卫他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以清廉著称于世。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曹操,不仅是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造诣很高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现存二十多首,这些诗和他的文章一样,生动地展示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按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对曹操的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曹操的法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胸怀坦荡,胸怀贫困,金钱视作身外物;以廉自律,以廉选吏,助曹公一统中原。这是后人为颂扬三国廉吏毛玠而写的一副对联。毛玠是三国曹操手下的谋士,他清正俭朴,以廉选官,以廉律己,时人称为:“清公”。他协助曹操选了不少清廉能干之才,很得人心。建安十三年,曹操任命毛玠任东曹椽,与崔琰共同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与任免。鉴于东汉后期腐败成风,墨吏众多,毛玠便注重选拔清廉有为、品德高尚之人为官。被选者不仅要看有无真才实学,更要看是否廉洁俭朴。把结党营私、品行不端者全都斥退。对现任的众多官吏,或利用职务营私舞弊,或贪赃枉法使家财丰足…  相似文献   

8.
丁斐是三国时人,与曹操同乡,很得曹操宠信,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总管军营内外诸事,他的建议总能被曹操采纳。不过,他这个人特别贪财,经常犯法,可每次又能得到曹操的宽恕。有一次,他随军出征东吴,到了自己家乡,看到自家的牛又老又瘦,便悄悄用公家的好牛替换下来。结果被人告发,他丢掉了官职,被送进大牢,可不久又被放  相似文献   

9.
没有任何一个商标纠纷案件,能够像杜康商标纠纷案这样不但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而且持续长达几十年,甚至赫赫有名的杜康酒的知名品牌是由法院的判决来认定的。这起商标纠纷案不仅涉及到周恩来总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甚至这场案件早被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植父子所言中。  相似文献   

10.
曹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在史学界早已取得共识。但在大多数市井百姓的心目中,曹操却一直是一副白脸奸臣的形象,虽然也曾有不少人想为他翻案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乘马在行军途中,忽然田中惊起一鸠,由于曹操所乘之马眼生,便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子。曹操立即叫住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却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这时郭嘉说:“古考《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  相似文献   

12.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13.
曹操三令     
曹鸿骞 《政府法制》2014,(31):38-39
唯才是举《求贤令》 曹操在《求贤令》里说,用人要“唯才是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曹操手下有个叫丁斐的,是个很好的参谋人才,他在曹营任典军校尉时,曹操非常相信他,他有什么建议,曹操通常都能加以采纳。可是丁斐却是一个贪隔小便宜的人。建安末年,丁斐随同曹操伐吴,途中一时私心发作,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家的一头瘦牛换了公家的一头壮牛,被人告发后,受到了免官下狱的处罚。  相似文献   

14.
在充斥尊儒反法坏戏的旧戏舞台上,有一个十分显眼的“花面奸臣”,他就是人所共知的曹操。“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多少年来,人们心目中都有一个丑恶可憎的“活曹操”。这是“骂曹戏”产生的恶劣影响。曹操是东汉末年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地  相似文献   

15.
斩权臣恶行累累之侄儿,为地方除却一害;破古来官官相护之陋习,令江淮万人讴歌。这是后人为晚清名臣彭玉麟写的一副对联。彭玉麟是湖南衡阳人,早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所谓“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其主要历史并不值得歌颂。但是,此人以刚正不阿、除恶不避权贵而名闻朝野。尤其他惩治贪官污吏、奸暴之徒毫不留情。他在安徽杀掉李鸿章作恶累累的侄子,就大受江淮百姓的赞誉。当年,彭玉麟以钦差大臣身份巡阅长江水师,到了安徽。合肥是李鸿章的故乡。他有个侄儿,仗着李鸿章如日中天的权势,横行乡里,“时出夺人财物妻女,官不敢问…  相似文献   

16.
郭嘉(公元一七○年——二○七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是曹操的主要谋臣,三国时著名的法家人物。从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投奔曹操开始,一直到二○七年(建安十二年)去世,在曹操身边当参谋,跟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相与周旋十一年”,辅助曹操推行法家路线,在统一中国北方的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曹操称他是“良臣”“奇佐”,并且“欲以后事属之。”郭嘉死后,曹操“追念之感深”,痛感失去一个左右于,说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相似文献   

17.
曹植《洛神赋》是建安辞赋名篇。它以奇幻的想象,熔铸神话题材,描写了一幕哀艳感人的人神恋爱悲剧。由于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抒情气氛浓郁,千百年来曾得到无数人的击节赞赏,交口称誉。但是它究竟寓意何在,却众说纭纷,莫衷一是。大约在唐以前,此赋“为甄后作”之说较流行,所以萧统《文选》归之于“情”类,李商隐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东阿王》)。”《文选》李善注更详叙曹植在甄后嫁曹丕前就对她爱慕,黄初中入朝曹丕以甄后玉镂金带枕赐植,及曹植至洛水感而作赋等过程,但经后人特别是清代何(?)、丁晏和近人卢弼等列举事实加以批驳,该说之荒谬巳昭然若揭,很少有人再相信了。  相似文献   

18.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3):58-59
曹操(155-220)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学界研究曹操的思想,观点不一,有的认为他是法家,有的认为他是儒家,还有的认为他是儒法兼治。从他的著述与活动实践来看,其思想不仅有儒家思想也有法家思想,还吸收了道家等思想,是个融汇诸家思想为一体,突出儒法兼治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轻松一刻     
一天晚上,有位女士走进了警署,对一位警察说:“先生,一个月前我丈夫离家去买一桶豌豆罐头,从那天起,再没回来。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警察冷冷地回答:“夫人,我也不知道,我想你可以前一点土豆。”一个丑老婆到了警署,她喊道:“警官先生,你想想看,……上个月他就想杀掉我。”警官:“谁想杀掉你?”她回答:“警官阁下,是我丈夫。”警官:“真奇怪,你能解释为什么他拖到现在还没有动手吗?”交通警叫一位违法者站住,违章者趾高气扬,自恃尊严,说:“你不能叫我站住,因为我来自最高贵的家庭。”警察平静地说:“好,我承认你…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吴国人赵咨博闻强识,思维敏捷。孙权做了吴王后,提拔他做中大夫,派他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对他以礼相待并问道:“吴王是怎样一个君主?”赵咨说:“是一个聪明仁智、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