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2005,(31)
8年前在芜湖郊区的一片荒滩野地上,名不见经传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悄然登场,8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竖起了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奇瑞。8年发展史,从无到有,奇瑞走过了国内汽车企业几十年的路程,连创中国汽车行业的多个纪录: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车,并形成五大系列,三十多款产品;建厂第五年,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2004年4月,第二十万辆奇瑞轿车下线;今天,已具备年产35万辆轿车和40万台发动机的能力,名列中国轿车市场自主品牌第一位,出口轿车第一位;到外国去建合资轿车厂的第一家中国轿车企业。一家权威的德国调查公司分析认为:奇瑞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企业。  相似文献   

2.
伊达 《瞭望》2001,(51)
2001年10月26日,宝马集团董事长米尔贝格博士在北京宣布,宝马集团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华晨集团共同起草的合作生产宝马轿车的合资项目建议书,已呈交国家计委审批。这标志着宝马作为国际高档轿车品牌首次谋求在中国生产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人世前的中国轿车工业,正处于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从1983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到随后的几年间,通用、丰田、本田、福特等世界轿车业巨擘相继将目光投向中国,纷纷与中国轿车企业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应该发展轿车生产吗? 不少人一听这个问题便会摇头。能源紧、道路挤,消费水平低,谈论发展轿车不合时宜。 但是,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请看以下事实:在过去30年中,我们限制发展轿车生产,但限制了生产却限制不了需求。中国花在进口汽车上的资金达26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进口轿车。这笔钱是30年来投给整个汽车工业资金的4.3倍! 1985年,中国进口了20万辆轿车和面包车,以满足公务、商务及出租汽车的需要。虽然国家后来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但由于目前国产轿车几乎是个空白,且不说轿车需求量仍在增长,光是今后5到10年,原有进口车的更新,就可能又导致新的一轮进口轿车  相似文献   

4.
宾悦 《瞭望》2008,(13)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累计销售轿车124.22万辆,自主品牌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自主品牌中销量前十车型价格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占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72%。在当前汽车自主品牌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背景下,要推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系统提升自主创新力。江淮汽车首款轿车——宾悦轿车,正是其自主创新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宋天和  张军 《理论探讨》2004,2(6):25-2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争论的弊端,提出了"不争论"思想.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灵活运用.深入理解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争论与不争论的界限,抓住时机、集中精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球视野     
《侨园》2010,(5)
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值3月28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国民营企业吉利终于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简称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对于急于做强做大的中国自主品牌汽  相似文献   

7.
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早已不再是争论的话题,但由于昂贵的价格、各种名目的税费支出、政策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拥有一辆汽车对多数消费者来说,依然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远离了这群最具潜力的消费者,汽车行业必然发展不快。而这些年汽车工业也连续渡过17个低速增长年。今年5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就开始双双回落,汽车币场提前进入销售淡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从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相对幼稚的中国汽车工业能否经受住考验,关键是能不能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6月…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6,(39)
德国市场调研机构发布报告说,2006年中国轿车和轻型商用车产量将达到近590万辆,超过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轿车和轻型商用车生产国。该公司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轿车和轻型商用车产量分别为1100万辆、1063万  相似文献   

9.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轿车进入家庭本不该是遥远的梦。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无情,中国家庭轿车拥有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低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的启动,亦因之而缺少了一个强劲的牵引力。 到底是什么抑制了轿车进入家庭呢?相信大多数人会说——价格。汽车企业坚守价格堡垒,远比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放改革显得执着。如果不是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达成协议,现在的这一轮降价恐怕也遥遥无期。即便如此,在早些时候所谓“价格同盟”的约束下,这一轮降价也是遮遮掩掩。 价格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但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四次大争论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阶段的理论成果无不是社会各界围绕着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展开的思想理论交锋、争论的结果.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社会资源,它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08,(9)
江淮汽车首推定位于中级车的宾悦轿车,走了一条与多数自主企业以微轿起家逐渐扩张产品线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宾悦作为江淮首款中级轿车,也是江淮轿车中高端品牌的战略产品,其上市之后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江淮汽车进军轿车市场的信心。自主汽车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的新标杆当轿车越来越成为大众消费品时,汽车文化逐渐被广大厂商与消费者所关注,德系车严谨科学,美系车强劲宽大,日系车精益求精,欧系车浪漫放逸,中国汽车文化如何体现,一直是中国消费者与业内外人士想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 机构的新近调查表明, 33.2%以上的老百姓目前最希望购买10万元以下的轿车。而“吉利豪情”三缸电喷车、夏利两厢电喷车等经济型轿车都已降到4万元之下,与汽车消费市场的购买倾向在价格上的对位,使人们对经济型轿车的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一个观点:中国要大批量生产、消费汽车,必须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而中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政治学家们和行政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咸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引发了行政学研究领域的很大争论,该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政府体制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不能够简单地套用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是否有能力推行全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上,从上到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实行保护所有公民权益的、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的背景下,国内理论界又掀起了一轮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争论,并初步形成观点明显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适用范围、现阶段中国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阶级斗争的主体、对象等问题上。这场争论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结构的巨大变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本质、范围、表现形式与特征,才能找到深化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创新的新路径,为执政党与政府协调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张莉 《瞭望》2007,(17)
自三月份以来,市场关于股市是否虚高、存在泡沫的争论达到了高潮。对于一直关注股市发展的广大股民来说,《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6期的文章《中国经济需要股市稳健》无疑给一直高温争论的问题降了一场及时雨。《瞭望》文章从权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股市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股市的多层次市场结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外、国内的客观形势不同的认知之下,对于中国未来道路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引发的一场知识分子内部的争论。在争论当中双方依旧保持盟友的关系,双方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场争论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成长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8.
缪青 《瞭望》1995,(30)
前不久,在一次有关轿车与城市建设的研讨会上,笔者听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我国“轿车进入家庭”这一热门话题的三种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中国人口多、城市发展呈集中形态,道路能源资源紧缺,环境容量有限,未来城市仍应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有的则强调,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可以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轿车是可以进入家庭的。介于前两种看法之间的意见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似可从建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着眼,处理好家用轿车与公共交通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不同层次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雷瑜欣 《学理论》2011,(32):51-52
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中国学界围绕普世价值的定义与内涵、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动机、普世价值的实践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论,不同立场、观点和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与分析评价"普世价值"已成为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和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思想界乃至全社会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再次将中国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