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法治本土资源的探讨已经产生了文化性质决定论、同情理解论、"科学"法文化论三种观点,这三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根源于中西文化的冲突,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外在表征。建设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借助本土资源,这就要全面、动态地考察本土资源,注意本土资源对移植的法律体制和法观念的支持作用,针对本土资源和国际化的冲突作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是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升我国和西部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西部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加强西部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文化建设,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要高度重视西部民族文化生态实施的开发与保护,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规范为载体的制度化要素,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民从思想意识上普遍接受和信仰法律,并且外化为一种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即依法办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现良好和谐的法律秩序、法制社会目标和理想中起到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的关键作用。公民法律意识受到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从改善法律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机制,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类学介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 ,作了纲领性的介绍 ,对其关于“非国家”的法律观、法律的一般特征、法律的发展、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法律多元、法律的功能等观点作了总结。作者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本土资源论”和“民间法”以及 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热潮对法律人类学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法律当作一个文化现象、重视“非国家的法律观”和“法律多元”问题、应该注重对法律的功能分析 ,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法律资源和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1]。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关系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原生力量,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本土资源;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再生价值;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新生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土文化对外交际的原则与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本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文化对人以及社会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弱势传播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应自觉地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本土文化的对外交际过程中,我们既要批判借鉴强势文化中积极肯定的成果,又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主权。中国文化弱势传播的事实决定了我国的对外交际实践以文化间性主义为理论指引,以融入国际主流文化为基础,来推进本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本土文化对外交际实践应找准切入点、提高亲和力、明确传播方向、做好文化创新并全面提升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已经转变为法律移植过程中是否需要整合本土资源的争论.本土资源否定论者的观点主要建立在误解之上,苏力教授笔下的"本土资源"并非模糊不清的命题.本土资源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法治建设的供给主要表现为将习惯、惯例等转化为法律,检验移植来的法律,对移植来的法律进行补充、完善等.法律移植...  相似文献   

8.
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从地缘法律文化和国家立法的双重视角考察,西部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西部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不足,国家环境立法尚不能完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全面重构我国环境立法,并着重解决好西部地区性差异对环境法律的特殊需求,充分关注西部环境习惯法文化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既有的法文化建设倾向于权利本位,忽略了权利之保障以义务之履行为前提。基于三人社会模式和文明转型概念,反省当代社会规避法律、违反法律的原因,区分法治文化的本土资源和礼治文化的本土资源,可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阐述义务作为法治文化和礼治文化最大公约数的学理依据,提出迈向善治文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环保冲击下,法律价值与文化发生了变迁,法律要素得到了扩充。同时,环境法律扩张,环境法律的效用提升。现代环保还对法律体系有多方面的重构效应,在这种环保不断冲击下的嬗变中,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法仍然有待升格。  相似文献   

11.
破产重整制度是新破产法草案中引进的一项法律制度,是积极拯救困难企业的有力法律措施,与和解制度、破产制度一起构成现代破产法律制度的三大基石。破产重整制度的运用,体现了再建主义、竞争择优和社会本位的精神,是破产法律制度的新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破产重整制度的相关理论,探析其制度精神,希望有利于破产重整制度在未来的立法和实践中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基层法院司法环境相较于城市环境更为特殊,基层法官凭以涵摄个案的规范部分并非法定规则本身,而是由基层法官依据法定规则,考量个案的情况而形成的规范。基层法官必须接受法律所确定的目的、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法律的体系及其思考模式的拘束,逾越抑或扩张法律规定条款概念的界限、范围,应明示准备应用超越法律的,寻求个案规范的方法,并标示具体个案价值判断的心证进路。通常情况下,法律续造在法律前见积累、法律条款识别、法益预拟衡量、裁判续造规则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法律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还面临不少难题.首先是法律规定不完善;法律规定滞后,监督存在盲区;其次,检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再次,缺乏检察官职业保障机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制作相关的法律监督法律行规,增强检察人员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减少检察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检察职业保障机制和检察内部监督机制,不断优化外部...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注重长远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保护地方所辖地域的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地方政府保障城市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而针对地方环境资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重整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重整法律制度是我国《企业破产法》新出台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的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就现行破产法中重整制度的三个重要法律问题——重整原因、重整申请的主体以及重整程序进行认真研究,其中的一些结论和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及管理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法律。  相似文献   

16.
当前,贵州全省都在为贯彻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而努力,作为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贵阳市,怎样发挥其带动作用,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贵阳市在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如何建设与完善自身法制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贵阳市地方环境、BOT投资模式、地理标志保护、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就其法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移植是人类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但是各民族国家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得法律文化的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移植法律必须与本国的传统结合起来,实现法律的本土化.协调移植法律与本土资源会使得固有文化得以传承,又能开启未来,与世界接轨.中国法制自中华法系破产后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至现在仍不免"幼稚",因此移植自不能避免.然而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实现移植,又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即使在诸多领域法律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本土化依然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破产重整制度作为现代破产法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拯救陷于无力清偿状态的债务人并促使其复兴的破产预防制度。在我国对重整制度的研究讨论已经多年,而重整制度真正纳入法律是在2006年8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第一次体现。笔者因《企业破产法》的出台对重整制度更加关注,文章从国外立法经验与国内立法和国情出发阐述了重整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环境税收法律制度以外部性理论、公共物(产)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发达国家通过开征多种环境税、对原有税种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等约束性的环境税收措施和通过对环保产品、环保技术、环保投资以及环保行为等方面进行税收优惠的激励性的环境税收措施,不仅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资源和环境,还为完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提供了如下经验与启示:进行环境税收立法,开征环境税要循序渐进,逐步实施;设计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多种环境保护手段协调配合,建立混合制度;在绿化现有税收的同时开征多种环境保护税;中央和地方的环境税收征管权限应清晰明确;税款应专款专用;税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履行国际义务等。  相似文献   

20.
公安行政处罚是公安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要确保行政处罚客观、公正、公开,须做到“三量而裁”。一量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二量行政处罚相对人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及其行为发生地当时的经济环境;三量相对人对其违法行为后果的认识程度及教育转化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