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菊 《理论导刊》2006,(8):21-22
公务员退出机制在公务员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促进公务员勤政、廉政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公务员退出机制由于监督、竞争、考核机制乏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阻滞了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加大了政府的用人成本。要健全和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应该加大外部监督、考核力度,改革任用、激励、竞争机制,健全公务员保障体制,破除传统思想观念,积极鼓励公务员自愿退出。  相似文献   

2.
王春业 《行政论坛》2010,17(1):51-55
公务员的入口、任用和出口,是公务员制度链条上紧密相连的环节。而目前,公务员退出口径狭窄、出口不畅现象已成为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和深化的瓶颈。建立公务员退出的正常化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目前我国公务员出口不畅的长久之策。解决公务员退出的正常化问题,最关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进其中,对公务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彻底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与此同时,还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公务员职位新的分类制度、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具有社会性质的公务员失业保障制度等,为公务员退出的正常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务员制度确立之初,就将"永业"作为其重要制度内涵。上世纪70年代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务员"永业"制度提出了挑战,一种更具弹性和流动性的公共人事制度成为众多国家改革的取向。但由于多种原因,公务员"永业"制的根基在很多国家并未根本触及。在我国,由于公务员退出机制不健全及运作的不顺畅,形成了公务员岗位事实上的"永业"现象,造成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不足、公共管理目标取向位移、尾大不掉等问题。因此,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结束事实上的"永业"现象是当前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是指在干部人事管理中使领导干部卸去领导职务改为非领导职务,或高职低就,或退出公务员队伍等行为实现的各项制度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过程和方式。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对于疏通干部出口,使领导干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干部退出机制是指在干部人事管理中使干部卸去职务改为非领导职务,或高职低就,或退出公务员队伍等行为实现的各项制度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过程和方式。健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对于疏通干部队伍出口,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亟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进入机制,直接关系着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关系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进入机制还存有诸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设计,以致不能切实保证公务员录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进入机制,以实现公务员队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并从根本上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华 《理论探索》2011,(4):117-120
近年来,我国乡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现阶段,要使乡镇公务员队伍的行政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要不断完善乡镇公务员的激励保障、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等机制,以制度保证促进队伍建设;三要加大公开招聘力度,不断拓宽乡镇公务员的"入口"渠道。  相似文献   

8.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日益凸现时代紧迫性和战略重要性。本课题根据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现状和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退出机制是公务员制度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按退出的主动程度可分为主动退出如辞职,非主动退出如辞退和退休两种形式.当前,考核体系不健全和执行过程中的人情纽带束缚使得辞退之路困难重重,为缓解日益加剧的"出口"压力,武汉、海门等地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公务员主动退出.然而,以物质利益补偿为主的鼓励政策却不得不面对"重赏之下,不见勇夫"的尴尬局面,是什么使得鼓励退出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以成本一收益理论为逻辑主轴,结合不确定性经济学、人本主义经济学及相关的决策科学进行严格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这一领域存在的政策误区及由此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1,(8):4-4
国家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明确,即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高素质的衡量标准及锻造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公务员素质优劣主要是看其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对待“公权”的态度、价值观是否符合“公权”的价值指向,及表现出的自觉性等;公务员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深层素质,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存在缺失;锻造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应遵循系统性与针对性、统一性与分层性、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化建设和素质建设相结合原则;锻造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路径选择:专业化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强化职业道德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根本、大力实施培训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完善公务员制度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4):4
国家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明确,即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存在着激励的难点:进取心的不足;自利心的错位;公共服务意识的淡薄。构建一个公务员综合激励体系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基于公务员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合理灵活又与绩效相关的薪酬机制;注重公务员实际能力和功绩的晋升机制;及时、有效、科学的奖励机制;科学可量化的便于评估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处罚和退出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公众评价作用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队伍廉洁高效的原因主要是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与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相适应的高薪养廉保障机制 ;与全社会公众法治观念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与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系统相适应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完善干部分类管理机制 ;深化我国人事改革 ,完善国家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 ;克服公务员管理中的“人治”现象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的法治监管机制 ;加强公共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 ,完善公务员知识更新机制 ;大力加强公仆形象塑造教育 ,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美、英、法、德、日、新等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做法对我国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公务员奖励制度、晋升制度以及发挥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功能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研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培训是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建立优化、精干、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措施,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政务活动家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必要保证。本文着重探讨当前公务员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7.
曹学斌 《民主》2005,(7):18-20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公务员法对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务员考录坚持“凡进必考”,立足于公平公正,通过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规范运行、公开透明等有效手段,为党政机关聚集优秀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成为公务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们在公务员考录工作实践中,逐步获得了以下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绩效为取向积极推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逐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公务员绩效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初步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然而,当今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与困境,也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对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作一些战略思考,具体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其一,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其二,进一步健全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其三,建立与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结果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党政机关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