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层社会管理与电子化公民培育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电子化"为特征的"电子化环境"日益凸显,正影响并改变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电子化环境不仅为公共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基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化环境下,如何利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来整合社区资源,畅通民意诉求、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并培育出"电子化公民"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静丹 《湘潮》2015,(4):70-71
档案是记录企事业单位相关信息与数据的重要载体,是企事业单位维护合法权益、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基本工具。在常规的技术条件下,对档案资料进行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人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逐渐采用电子化管理的方式。电子化管理具有档案信息共享、管理效率高、更新和查询方便等优点。本文在讨论电子化管理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对档案电子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希望对提高电子化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网络参与全民性、治理主体多元化和信息公开透明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可以通过一元化的管理向多元化的治理转变、封闭性的管理向开放性的服务转变、单向的管理向双向的互动转变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本质的新旧官僚制下的电子政务建设限于简单电子化或者优化职能,而信息化本质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指引着电子政务向流程再造、电子民主、全面响应和无缝覆盖的方向发展。中国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进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在基本摆脱了政务的简单电子化之后,多数正着力结合行政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少数在尝试政务流程再造和扁平服务的创新,增加了电子民主内容的电子治理则是发展的方向和下一阶段的重点,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以而且应该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5.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3,(9):8-8
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燕继荣在《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面临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一个得到有效治理(善治)的社会,政府与社会应该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彼此各守本分,分工协作。一般而言,政府主要应该站在共同体的立场上,对涉及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必要的管控与协调,而把那些涉及地域性的、群体性的、基层性的公共事务留给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6.
牛有成 《前线》2011,(10):4-5
加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统一战线同样是做人的工作,说到底也是社会管理。首都统一战线在服务社会管理中创新思维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服务社会管理中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固始县作为全省“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新成效。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务的两座标志性“建筑”,前者构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上,后者耸立于与时俱进的法治天平中,二者相辅相承。电子化手段是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最先进的技术支持,电子政务活动应当依法开展,同时还应当依法解决电子的“政务”化。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电子政府不断促进政府职能的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上网工程自1999年开始实施,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政府建设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电子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子政府依靠的是电子化的技术,那么,政府建设电子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当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业务的自动化或计算机化,是政府就应用电子和通讯技术为公民提供政府的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提出电子化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基本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构建了电子化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实现路径,旨在为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寻求新的治理模式,最大化地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1.
7·5事件后,新疆乌鲁木齐市加大了对基层的管控,特别是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把社会管理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我们就可以发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普世价值得到广泛接受的社会.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政府在进行柔性德治的同时,提出有效的刚性规制,应该对社会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应该对社会主流意识加以引导,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监督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取决于政府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最终取决于制度安排的和谐.在社会管理的范围内,政府应该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重构利益的表达机制,建立新型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还要构筑协作性的公共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3.
全周期管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要理念,其精髓在于系统管理。在全国率先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夏,要坚持全周期管理,将全周期管理、全域社会治理引入社区治理领域,体现了宁夏社会治理范式的转型和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新起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对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从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的维度提升全域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电子公务是公共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电子公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缺乏统筹发展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失衡和服务性不突出等问题:要从根本上实现公共管理方式的创新,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推动我国电子公务的发展。因此,解决电子公务困境的路径就是: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以公众需求确定应用项目,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相似文献   

15.
姜玉杰 《实践》2011,(8):37-37
近年来,开鲁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使街道社区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绍辉 《学习导报》2014,(14):13-14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湖南将采取哪些措施,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活力呢?转换思维: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首先要转变治理理念。强调各方参与、共治互动,突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调综合治理,打好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组合拳”:突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层社会矛盾运动构成了宁波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力,而一个相对成熟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宁波市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确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的扩展和优化、合作治理机制的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而基层社会服务供给二次分工机制作为基层社会服务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丰富了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宁波市的创新实践产生了社会管理互动性、服务性、专业性和社会自主性水平的提高等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陈琳 《学习月刊》2010,(20):24-25
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复杂化,政府的治理也要求以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类组织间互赖性的不断增强.公共事务协作治理之趋势业已成为当代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戢浩飞 《学习月刊》2014,(10):38-40
自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社会管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成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又大为流行,成为核心的关键词,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回应。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必须改进政府治理方式,拓宽社会管理渠道;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强化应急管理,应对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