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和学生利益,关系到学校工作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应该正确分析利益现状,坚持在利益均衡理论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排查疏导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等稳定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体制,理顺学生与学校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阳慧 《求知》2005,(12):10-12,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必须抓紧研究解决当前我国利益关系协调与平衡中的突出问题,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离不开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我国现阶段利益表达机制中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意识参差不齐,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及效果差异较大,应该强化弱势群体、中势群体的诉求意识,实现平等的表达权利,并建立畅通的表达渠道,使各个群体能够畅通、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并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4.
当前,利益问题是制约着党内和谐的重要因素。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牢牢抓住利益问题构建党内和谐的长效机制: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党内利益格局的和谐;构建诉求表达机制,实现党内思想观念的和谐;构建矛盾调处机制,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构建权益保障机制,实现党内民主制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张迁 《瞭望》2007,(30)
建立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有的还刚刚起步,仍需要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正确应对群体性事件,要坚持"现场第一原则",坚持信息公开,不断拓展沟通渠道,慎用警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应建立健全包括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机制在内的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情况下,执政党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让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能有效地表达利益诉求,才能及时化解利益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语境中,资源的稀缺与社会成员利益的多样化必然造成市民社会自身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市民社会的利益整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政治权力的自主性、公共性与有效性,富含权利精神的政治文化传统,以阶层或群体的组织性为基础的良好的利益表达、沟通、博弈与协调机制.我国现在的市民社会正处于发育中,其利益的分化与博弈具有相当程度的不规范性,协调与整合的难度更甚.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6,(45)
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四大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日前就科学认识人民内部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刚 《理论探讨》2005,4(3):27-29
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与此同时,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却日益明显,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日渐突出。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尽一切努力用合法的手段和途径协调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执政党面临的挑战性课题,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找准利益分化产生的原因则是进行利益协调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政府、利益集团等方式进行利益协调,同时畅通人们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构建一个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07,(2):47-48
王传发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和完善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的社会流动管理体制,应打破“分割式”的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流动需要的动态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和矛盾多发期,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利益矛看日渐明朗化。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维护我国政冶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今天,必须要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要秉持公平公正、统筹兼顾、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从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观念导向机制和利益冲突调解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从而实现制度化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1,(4):44-44
徐晓海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群体性等“凸显”特征,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直接原因是原有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失效,而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公、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不畅。因此,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创建新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失地型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来呈多发的趋势,预防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失地农民的权利保障,限制地方政府权力;完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监测预警和调查处理机制;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和社会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行政论坛》2009,16(2):57-58
公共利益源于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利益矛盾表现的多层面性,利益群体情绪的不平衡性,社会公正的价值偏离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对虚设.这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理念调适和制度安排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方式,具体应做到:强化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和理性表达方式,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制度安排,均衡民众利益表达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构建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中国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分化的今天,必须要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利益整合过程中,要确立和坚持公平、公正、统筹兼顾、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要从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和利益观念导向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从而实现制度化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5,(4):63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平安就在身边"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  相似文献   

20.
拆迁涉及到政府、拆迁户、开发商和拆迁公司等各方利益,是当前产生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北京市酒仙桥地区在危改拆迁中引入了投票,是基层政府面对复杂的各方利益纷争和冲突的政府管理目标,难以协调整合下的"无奈选择".酒仙桥"投票拆迁"颇具创新精神;但也反映出公众在利益表达、参与决策以及政府在社会利益结构中如何准确定位,进行协调和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预见,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将持续增加,对以整合社会利益、增进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的政府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