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非  伍湘陵 《台湾研究》2012,(5):51-54,64
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大陆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据2010年发布的《2009中国慈善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大陆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比例为2.2%,同时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陆人均捐款仅为25元。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目前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     
《南风窗》2012,(20):22-22
民间组织NGO宗教慈善周中国的宗教慈善碍于信仰之争一直保持低调,但宗教自古便有将信仰与行善凝为一体的济众传统,在稳定心理、改善关系和调节分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今,我国已有宗教团体近5500个,宗教界人士36万余人,信教群众数以亿计,近5年的宗教慈善捐款不低于30亿元。国务院六部委今年2月曾联合发文,明确提出"积极支持和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活动。9月17日,宗教界响应国家宗教局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  相似文献   

3.
王崇鑫 《法制博览》2014,(2):109+10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之一,笔者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主体问题特别是检察机关是否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出发,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以及检察机关以抗诉方式提起再审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证明检察机关是民事诉讼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4.
南方朔 《南风窗》2010,(2):95-95
<正>美国的圣诞节相当于中国人过年,由于文化不同,圣诞节后也是美国人慈善捐款最重要的时候。根据调查,尽管现在仍然不景气,但美国人仍有62%会捐得和去年一样多,有17%会比以前更多。照这样估计,2009年全年美国的慈善捐助仍会在3000亿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5.
楚艳芳 《法制博览》2023,(31):151-153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实习生实习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是高职院校、实习单位、在校实习生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在校实习生实习中的各主体之间法律关系,准确厘清各方的权利义务,能够为实习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或困境的处理提供依据,以促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实习的健康开展,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北京市总工会举行的“献手足情、暖职工心”现场捐款仪式上,住总集团工会副主席王金茹代表该集团一万余名职工,向北京市职工送温暖基金会捐款两万元。据悉,住总集团始终贯彻“携手慈善、共创和谐”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  相似文献   

7.
慈善在多数人印象里是一种温情的社会现象,与政治距离很远。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如果获得财政补贴与道德红利的慈善资源被富人“引流”至政治领域,民主政体就面临滑向“财阀政体”的危险。中国学者提出的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理论可以为关注和研究西方国家的“慈善政治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慈善政治化即慈善资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介入政治机制的现象,至少已经对美国民主的三种核心要素产生了影响:一是金钱,慈善助长了政治融资中“白金”与“黑金”之外的“暗金”现象;二是政党,慈善加剧了政党的党派性与政党的意识形态极化;三是选举,慈善促进选举策略从短线投资变为长线投资。慈善政治化使“善意”与“生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与“民意”的关系则更加难测。慈善为美国民主带来了新的资源与动力,却也集中折射了富人精英的意志,弱化了一般民众的代表权,在貌似完全合法的程序下侵蚀了民主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社会     
《南风窗》2013,(3):22-22
民间组织NGO拿捐款干什么1月19日,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国内46家慈善组织,首次公布了2013年筹资、捐资情况及资金使用计划,涉及264个慈善项目的62.49亿元资金。资金将主要投放在医疗领域(78.77%),其次是人类服务、减灾与救灾、教育等项目。针对贫困人群的筹资项目达到了  相似文献   

9.
孙钺 《法制博览》2013,(3):41-42
自然人宣告死亡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被宣告死亡者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的设计应该基于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不能偏向于民事法律关系一方主体的利益,忽视对另一方主体利益的保护。在婚姻法律关系上,更要注重主体双方的利益平衡,在保护一方主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对被宣告死亡者的利益加以保护。设计法律制度时要考虑在各种情况出现时应如何兼顾相关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从保护人权的角度考虑,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免有失公平,做到合乎法律规范范围内的意思自由、利益兼顾、权利平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0.
构建老年人同居法律制度的前提是对老年人同居的界定必须具体明确。本文结合当前学者关于老年人同居法律属性的观点,对老年人同居的概念、主体、相关法律概念关联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彭莉 《台湾研究》2011,(4):6-10,21
海峡两岸间的法律事务,究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内两个不同法域间的特殊事务,其特殊性不仅表现为两岸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域”,实行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表现为两岸关系中的法律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两岸既有的法律关系出现‘解冻’,有待处理;而新发生的法律问题,也带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铁六局广州公司以"向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献爱心"为主题的捐款活动在番禺区慈善会举行。在番禺区招商办缪莉主任协调下,广州公司通过番禺区慈善会向番禺区中心医院捐赠13万多元,这是公司129名党员和900多名员工为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捐赠的善款。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  相似文献   

13.
社会     
《南风窗》2013,(2):18-18
民间组织NGO"碎捐"过亿《新闻晚报》报道,1月6日,通过腾讯网捐款平台募集的网友爱心捐款已累计突破1亿元,其绝大部分来自网友每次10元的点滴爱心行动,共有300多万网友实现了超过1000万次的捐赠行动。该捐赠方式为"月捐",即每月可以定时、定量、定向进行小额捐赠。网络公益在公益需求信息的低成本对接方面优势巨大,"聚沙成塔"式的捐赠方式也潜力可观。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强调的那般,比捐款金额更重要的,是培养网民的公益习惯。  相似文献   

14.
邵堃 《法制博览》2022,(3):62-64
同意是信息主体处理个人信用信息的重要机制.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原有同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异化现象.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在异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与法律系统中个人信用信息的同意产生联系.不同的法律构建进路对同意的异化影响各不相同,规范生成反身性的进路中从法律系统内部异化,形成静态的共识;系统间结构耦合...  相似文献   

15.
杨佳 《工会博览》2008,(6):20-22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生命垂危,医院号召医护人员捐款救助,并找到相关的医疗器材厂家免去了整个手术材料费,为其成功地做完了手术。可这笔爱心捐款救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同时,却因为没有用完的捐助余款引来了一场尴尬的“爱心官司”。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8)
正针对慈善立法,就是宣示不让马太效应或者说贫富分化扩大到一个整个社会要为之付出代价的程度,同时也是一个倡导型的宣示,让大家把社会财富积聚起来,把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领域进行整合,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经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中国的慈善领域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本刊记者就这部法律的立法和社会影响等问题,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  相似文献   

17.
刘小茵 《工会博览》2009,(6):180-181
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在对慈善组织监督过程中独具特色但也有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慈善组织监督行为有关政策和资料的回顾,及对慈善组织了解程度等指标的定量研究和对政府部门存在问题的定性研究,对比分析中外政府监督管理慈善组织在准入、激励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行政法,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探索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因素,为有关部门提出对慈善组织监督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漫画     
《南风窗》2012,(11):17-17
强捐扶贫?插画迢迢有不少网友近日发帖称,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编员工、教师和一些企业等,被强制捐出一个月基本工资给一个新成立的扶贫帮困基金。攀枝花团市委一名副书记也证实,捐款数额"原则上不低于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对此,募捐发起方攀枝花市慈善会辩称是"自愿捐助",称整个慈善会不包括临时工共6人,目前仅市级单位就已筹得900多万元资金。  相似文献   

19.
王攀 《法制博览》2009,(16):27-27
针对《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日前在博客中“揭发”余秋雨向四川灾区“假捐款”一事,日前,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其博客中发表声明称20万捐款将用于都江堰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对于这一声明,萧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关部门的收据,以及所捐单位名称、地址等,就意味着假捐款。另据媒体报道,四川省民政局、  相似文献   

20.
蔡莎 《法制博览》2023,(8):142-144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事业单位聘任教师与高校间的法律关系,教师流动过程中因辞职违约产生的纠纷缺少明确的处理依据。本文通过分析辞职违约相关的法律文件和规定,对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与责任加以明确,使工作实践得到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