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肖伊绯 《各界》2014,(8):21-22
1932年春天,郁达夫在杭州一块空地上建起了“风雨茅庐”。时价5000大洋的新居,在郁达夫卖文“按揭”后,几经风雨,最终成为了一所无主物业。这其中有郁达夫于乱离时世的安居情怀,也有他的朋友鲁迅先生史海微澜般的劝阻。  相似文献   

2.
都达夫的<沉沦>与鲁迅的<孤独者>所塑造的"零余者"与"孤独者"是新文化运动不同阶段的两个先觉者形象.虽然他们对待孤独与死亡的态度不同,但他们都很孤独并且由孤独产生的复仇意识是相同的.孤独者魏连殳是零余者"他"的形象的深化与发展.在创作上,这两部小说都具有自叙性和复调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凯 《各界》2010,(11):81-84
一个才子,一个件人,然道不同,于是不能偕老,惜哉!王映霞可谓是郁达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之间那段以激情始却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当年郁达夫在沪上友人家中初识杭州美女王映霞时,一瞥惊鸿惊为天人,遂展开了强烈、真挚而又执着的攻势。为赢得王映霞的欢心,郁达夫写了无数的情书和情诗,  相似文献   

4.
郁华的诗集     
“双松挺秀意何如?仿佛眉山有二苏。况复埙篪同殉国。天涯海角听相呼。” 这是郭沫若的一首题画绝旬。被郭老比作苏轼昆仲的,就是这幅画的作者郁曼陀同他的弟弟郁达夫。郁达夫,已因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独特成就而传之不朽;郁曼陀,即郁华,对许多人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比较起来,他的女儿——画家郁风反倒更为人熟悉。 然而,在郁华的同辈人中,他却以气节、文章著  相似文献   

5.
《各界》2014,(9):20-20
1922年沈从文从湘西“漂”到了北京,这是沈从文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读书无咱投亲无亲,最后只好以“休芸芸”为笔名,将写成的文章向各处投去,赚些零星稿费糊口。此间沈从文认识了文学青年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非常要好。  相似文献   

6.
著名诗人、小说家郁达夫在海外殉难于抗日大业,迄今已45年了。他在杭州大学路场官弄的故居——风雨茅庐,大前年曾由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修葺,拟作为“郁达夫纪念室”,这是对郁氏最美好的纪念,但不知  相似文献   

7.
吴营洲 《各界》2011,(3):1-1
我对沈从文了解不多,但每每想起沈从文的一些事,感觉他很是尴尬。  相似文献   

8.
路桥人生     
石拱 我们驱车自凤凰出发,去乌巢河。 同行的路桥工程师田云跃,土家族人,60刚出头,鬓发全白;身躯浑厚敦实,仿佛石匠用锤子敲打出来的;不是光滑的大理石,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嶙峋山岩。他自称“土包子”,土家族苗族山民却管他叫“田老总”。 湘西是闭塞的。路,以往只有曲里拐弯的山行道。300里长河沱江,过去只有一座桥。沈从文在《边城》时描绘了往昔过河情景:“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曾用“跛者不忘履”表达他萦怀文学创作的心情。1949年夏,沈从文虽然已度过了精神危机,但仍然没有资格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不久,在大学中文系讲台的教席亦随之丧失。他知道自己的思想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已经成为新中国文坛的“跛者”,然而,创作之心不死,仍念念不忘已走了20多年的那条文学之路。家书“川行书简”一辑便充溢着他对文学创作的眷恋、打算和信念。  相似文献   

10.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11.
湘绯 《瞭望》1991,(38)
自从1979年《新文学史料》发表郁风的回忆录《三叔达夫》以后,这位被“冷藏”了30余年的五四文学巨匠之一的名作家,才随着一篇篇有关他的回忆、纪念文字,以及京、津、沪、浙、穗等地陆续重版的《沉沦》、《日记九种》、《毁家诗纪》和十二卷《郁达夫文集》等,逐渐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位在生前,甚至死后都一直被误解为颓废、消沉、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的天才诗人、作家,在远离祖国、流亡南洋、直至牺牲的最后七八年间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却鲜为人知。 最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郁风主编的《郁达夫海外文集》,辑集了郁达夫自1938年8月至1941年11月在新加坡和  相似文献   

12.
位卑未敢忘国忧曹光晖提要:如今一些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他却乐当好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有人挖空心思损公肥私,他却每年挤出一部分退休金为民解难、办法制墙报;有人对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却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奔忙……他究竟图的是什...  相似文献   

13.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4.
我酷爱郁达夫的小说。但是,当读过浙江文艺出版社刚出版不久的《郁达夫日记集》之后,无论如何控制不住奔涌在胸中的激情,总想提笔写点什么。这部日记给予我的心灵上的巨大振撼竟远远超过了郁达夫的小说,这的的确确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三十万字的日记中,郁达夫把他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15.
唐生智一生充满争议:他信佛,却又在战场上浴血,有“佛教将军”之称;他几度起兵反蒋,也几度帮助蒋介石作战;他是力主抗击日寇的南京保卫战最高指挥官,却又仓促弃城撤退,没能避免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文革”时期,唐生智遭受冲击,宁死不愿“揭发”贺龙等老干部,又是一段传奇。唐生智的二儿子唐仁理现为香港居民,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唐生智。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3,(6):47-47
他号称企业界最神秘大佬,可其企业危机管理却被广泛传扬。他的华为以及他就像一个谜一样,没有任何别人能说得清,除了他自己。那么,他是如何构筑华为的“舆论理想国”?这个“国”又是怎样一片野蛮生长的热土?  相似文献   

17.
高峰 《党政论坛》2013,(1):55-56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年事已高,因身患“不可逆转”性疾病,已开始出现痴呆现象,但他仍是受法国人爱戴的“好总统”。前段时间,他却因挪用公款、滥用职权,被巴黎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缓期执行。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19.
他是许多中外元首的座上宾,他是几代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过数十年不倒的老先进,他80多岁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他在全中国最小官位上任职时问最长却创造出最精彩的人间活剧——他就是当了46年村党支部(委)书记,有“中国农民领袖”之称的吴仁宝。  相似文献   

20.
陈仓 《各界》2013,(3):37-37
“砖家”祢衡热衷政治又不懂政治,藐视官场规矩却厕身官场,这种错误选择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曹操欲招安刘表,问何人可以劝降。贾诩进言,刘表是个好结交名士的老文艺青年,找个名士游说比较合适。荀攸推荐名士孔融,孔融却推荐名“砖家”祢衡。孔融看重祢衡的文采口才,却对他智商极高,情商极低,参政议政能力极差的致命弱点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