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2,(20):40-41
我从来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常常说以前总比今日好。是因为往日和现实有很巨大的差异令人无奈,难以适应?还是我们在昔日痛苦和难过的回忆中,总能找到点滴温馨,转化为今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生一壶水     
安华 《党政论坛》2008,(22):11-11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  相似文献   

3.
本位误认     
本位误认焦国标今日学界几乎所有最热门的观点和结论都与两个本位误认有干系。第一个是关于儒学的本位误认。儒学以什么为本位?个体还是社会?好像没人这么直问,所以也就没见谁直答日个体本位或日社会本位。然而学界似已形成一种默契,下意识地都接受了一个前提或假设,...  相似文献   

4.
从作诗能手到清华才子 童年时代的吴晗,就是一个作诗能手。在他6岁那年,有一位客人在他家喝酒吃饭,那位客人要他现场作一首“父请饮酒”为题的命题诗。吴晗略加思考,就脱口吟道: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资金问题是上至政治家、金融家、企业家,下至普通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从1993年下半年起直到今日,久热不冷。人们的心头萦绕着一系列疑问:大量资金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大家都感到资金紧张?1994年的资金供求状况又将会怎样?把这些问题理出个头绪来,正确把握1994年资金供求态势,对于科学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决策大有益处。(-)1993年金融形势的简要回顾1992、1993两年间,我国的经济都呈高速增长的势头。92年经济增长率为12.7%,93年为13.4%,都超过9%的原定目标。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缺少新思…  相似文献   

6.
近闻这样一则事儿:一户人家里来了远方客人,父亲让儿子去买点菜和酒,准备招待远方来客。没想到儿子走了好久也没回来,父亲急忙奔往去商店的路。路经一座客流不断的狭窄便桥,发现儿子正在桥头跟另一人争吵不休。父亲上前责问儿子:“买了菜和酒怎不马上回家,在这儿吵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统﹄不能丢湖南刘柱石一位县委书记,为带头刹住公款吃喝风,硬是强制自己戒掉抽了十几年的烟、喝了十几年的酒。有人看罢此报道,不以为然地说:“这都什么年代啦,还那么正统?”一位人事局长任职十多年,始终坚持“送礼不要,请吃不到”。有人却说:“这种人太正统...  相似文献   

8.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9.
绍兴是黄酒之乡,在男娶女嫁诸多习俗中,酒是“重头戏”。订婚时男家向女家行送聘和,必须备酒,完婚时女儿的陪嫁之物,更不能没有酒。这陪嫁之酒就称作“女儿酒”。关于女儿酒的习俗,古代文献多有记述。其中晋人科含所著精方草木状》一书中载: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吸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清人梁章短在其《浪迹丛谈》中说:“(绍兴酒)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阁,即以此酒陪嫁。其坛率以彩绩,名日‘花雕”’。这里已经把绍兴女儿酒之习俗说得十分明白。女儿酒一般在女孩…  相似文献   

10.
何必挂“洋”头?四川公明多次看到这么一句广告词:“西方人头马,东方鞭杞酒”。也不知是谁的馊点、子,好像国货非得挂一个“洋”头,才能扩大影响,占有市场。且不说鞭杞酒与人头马并无瓜葛,单看它有意无意为外商做免费广告,迎合崇洋心理就颇耐人寻味。过去,我们曾...  相似文献   

11.
啊,贵州名酒     
贵州酒,名闻遐迩。茅台甚至成为酒的代名酒。据说,汉朝的唐蒙奉汉武帝的圣旨出使南越,居然绕道千里,特地去贵州品酒,留下“唐蒙改道”之说。今日“酒君子”们追逐贵州名酒,则有一段刚刚查清的新闻。 “特急密电”发出之后 1988年7月16日,国务院以“特急密电”通知各省:名烟名酒决定放开价格。贵州名酒之一“董酒”,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 《党政论坛》2011,(10):22-22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4,(Z1)
市场造就民工潮解铃还须系铃人──民工潮:今日怎与评说?本刊记者每至农历的岁尾年初,人们便陡增了一份牵肠挂肚。成群结队回乡“奔年”的民工,不日更加浩浩荡荡地离家上路,汇成来势汹涌的人潮,自80年代中期始,一浪高逐一浪。一年一度的冲击使这个本不该是年关才...  相似文献   

15.
礼让三分     
袁雪 《党政论坛》2010,(10):26-26
有两个邻居,张三和李四。张三家常常吵架,李四家却从来不吵。张三就问李四:“奇怪!老李,你们家怎么能够不吵架呢?”李四回答:“你们家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所以不吵架,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  相似文献   

16.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倡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显然,这种“每日四问”与春秋时期曾子坚持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体现了可贵的自省意识,至今仍不过时,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许进 《各界》2010,(11):18-20
1948年,祖父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写道:“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回想当年,在国家危急关头,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怕不怕领导     
星竹 《党政论坛》2012,(4):26-26
有一回,乾隆准备提拔干部了,他喊来浙江、山东、甘肃三省的藩司,亲自出题面试。清朝的藩司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兼民政厅厅长,位也高权也重,都是可以绕过副省台阶,直接升任巡抚的。乾隆的面试题只有一个:“在任时亦畏督抚否?”换成现代汉语就是:你在任职期间,怕不怕领导?  相似文献   

19.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8):42-42
有一个小山村,十分闭塞,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山村。一日,一位旅人来到这里。旅人问村民:“你们知道你们的村庄在哪里吗?”村民们笑了,心想,自己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村庄在哪里呢?“你们说你们知道,那就说说到底在哪里呢?”旅入问。可轮到大家说时,都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20.
犹豫的境界     
几乎每个入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