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去世已经35年了。最近,在翻阅组织部门退还她生前写的文字材料时,我们看到一份母亲写给组织上的自传。自传是1951年1月27日写的。从自传中了解到,母亲原名叫邓静真,参加革命后,改名叫“叶彦明”和“叶明”,大约是在1935年考入开封女子中学,她的英语老师是王实味。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和意外,母亲怎么会是王实味的学生呢?而且母亲走上抗日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实味的影响。带着好奇,我们走访了昔日开封女子中学(今天的开封第25中学),也走访了当年曾在开封女子中学读过书,后来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从她们零散、不完整的记忆片断中,了解到了王实味在开封女中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董边  曾立  曾自 《各界》2010,(9):87-91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4,(12):54-55
2001年10月12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联合国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由于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年I2月10日安南在挪威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授奖仪式上发表这篇演说。 今天,一个女孩将诞生在阿富汗。女孩的母亲将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母亲一样,搂抱她、喂她、疼爱她、照顾她。这都是人性最基本的行为,人人如此,没有分别。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许久了,但在我的手机里,依然保留着她的电话号码……每每看到这11个阿拉伯数字,就会想起母亲病危的那些日子,清晰如昨。每天早晨,我习惯在7:30分前到达母亲家去探望她。那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数九寒冬。母亲早已起床了,她早已习惯在这个时间等候我的到来,她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虽然年过八旬,却一直保持着整洁的习惯。看到我进屋,母亲就从厨房里端来桂圆、栗子放在我面前。虽然我已年过不惑,但母  相似文献   

5.
范震威 《学理论》2008,(6):77-80
沿着松花江母亲河一路走访,望着她那涛涌流奔的雄浑与美丽,我愿用心底的声音呐喊:松花江,我们北方民族的母亲河,我们热爱你!这种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七千万母亲河流域的儿女们作证,更有她周边的青山、绿树、草原和湿地作证。儿女们的繁衍剧增,过多地消耗着母亲河的资源,以至于让今天的母亲河不时发出伤痛与叹息。  相似文献   

6.
陈知进  黄博 《各界》2011,(12):94-96
我母亲原名叫傅惹英。1938年进入延安的抗大第四期,那年她20岁。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参与抗日运动,游行、募捐都参加过。有一大募捐的时候募到了。‘个旅馆里,那个地方不太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色情活动。结果被我们家一个亲戚看见了,就告诉我外公,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故事     
叶延滨 《各界》2013,(8):87-89
母亲去世多年了。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母亲生命的最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算“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3,(14):48-48
刘震云是15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 母亲对他写作影响最大 刘震云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他说:“我母亲是个卖酱油的,酱油店边上有个书店,她经常拿鲁迅的书看。有一天,她知道我在搞写作,就说:‘你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愿望     
<正>母亲是个苦命人,却乐观坚强。她常常告诉我们姐弟三人,甘蔗没有两头甜,尝过生活的苦,才能品出岁月的甜。母亲兄弟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小,按理说本该最得宠爱,没想到却吃了最多的苦。刚到学龄时,碰上外婆生病偏瘫在床,母亲仅仅读了一年小学,就迫不得已辍学在家,养猪、放牛、烧饭、照顾外婆,担负起小小年龄不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学到文化,是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母亲就在"文盲"的底色下,开始了跌宕而拼搏的人生。二十岁,她嫁给了父亲,一个同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男子,先后生下三个娃,过起紧巴巴的穷日子。几年之后,改革春风吹到农村,分田到户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位下岗青年的母亲,很长一段时间来有些心里话如使在喉,今看到贵刊正在讨论职工下岗问题,特去信说说这些心里话。1994年,我的女儿毕业于奎屯职业高中,被奎屯兴达石材厂录用。当时该厂是新建国营企业,在迎接工厂开工剪彩的那些日子里,女儿早出晚归,积极勤奋地工作。女儿刚离开中学校门就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份高兴劲感染了我们一家。每天下班后,她都眉飞色舞地向我们介绍她们厂的规模、设备、装饰、产品和厂子里所发生的一切,在她眼里,厂子的地位已经不在自己的家之下了。我永远记住了她把第一份工资拿回家来的激动神情,我的…  相似文献   

11.
金柏年 《民主》2014,(4):43-45
<正>我们家与周建人的亲戚关系渊源于周夫人王蕴如,她和我母亲王絮才是姑妈与内侄女的关系。1938年至1948年的10年间,我们两家同住在上海福煦路(现延安中路)四明邨的一套公寓房内。寓所共3层,南面正房,北面亭子间,中间是盘旋式的楼梯。我家住一二层及二三层的亭子间,他家住三层正屋。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日伪档案记载,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念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沿着松花江母亲河一路走访,望着她那涛涌流奔的雄浑与美丽,我愿用心底的声音呐喊:松花江,我们北方民族的母亲河,我们热爱你!这种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七千万母亲河流域的儿女们作证,更有她周边的青山、绿树、草原和湿地作  相似文献   

14.
母亲万万没想到的是,她本来是为了儿女营养着想的一道菜,居然成了我们家的传统美食,而且还流传到了日本. 说起来已经有四十余年了.1965年,父母有了我们子女6个,加上奶奶,全家共9口人生活,而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90元还差1.3元.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母亲真是精打细算到了极致,比如,她常去粮店买碎米,那样会比一般的大米一斤便宜几分钱:再比如,她常在下午下班的时候去买菜,那时的菜常常是论堆卖,一角钱一堆,母亲就常常一篮子一篮子的将萝卜买回来,然后泡成“酸萝卜”,这样平均一个不到一分钱的萝卜就会变成一盘下饭的菜了.  相似文献   

15.
母亲过年     
正每当过年时,我就会想起母亲忙碌的身影,一些往事就会浮上心头。60年代中期,我已经是个懂事的少年,那时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8口人,父母都是一家食品厂的工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八十来元。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真可谓操碎了心。每到要过年,母亲就更忙了。她每天下班回家的脚步更快了。母亲回到家,来不及歇一下,就开始拆被子、蚊帐之类的日用品,用大盆泡上,并吩咐我们众兄弟轮流到盆里去踩。然后她将扫帚绑在一个竹杆上开  相似文献   

16.
王者觉仁 《各界》2011,(5):41-45
相貌问题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在陕西一座佛院里,据他的母亲吕氏回忆,杨坚出生的时候,整个寺院弥漫着紫色气体,紫气东来,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说明这孩子来历不凡。杨坚的母亲进一步回忆,有一次,她抱着儿子,突然发现杨坚额头显出了角的形状,浑身出现鳞片,吕氏吓得差点抱不住这个孩子。  相似文献   

17.
石母     
齐人 《学理论》2008,(13):11-11
五月十二日,母亲节的第二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灾区救援中,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迅速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我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吧,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19.
1970年,我们布朗山山寨征兵,刚读完中学的我很想参军。可我是“独生子”,母亲强烈反对,于是只好呆在家里。青年人正长身体,由于缺粮,食量可观的我饿瘦了一圈。 第二年征兵时,母亲主动让我去报名,她说:“我不忍心看你在家挨饿,你就去吧……”五年的军队生活,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  相似文献   

20.
潘彩霞 《各界》2014,(9):95-96
能让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心甘情愿步入婚姻的殿堂,究其原因,恐怕唯有“爱情”二字吧。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4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7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佳绩;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启超、谭嗣同成了她的偶像;十三岁,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十七岁,与父亲对峙,坚定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