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真实──传记文学的灵魂王观泉吴晓所著《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一出版,就有学者指出在涉及毛泽东与陈独秀关系诸方面书中有重大历史失实。后来陈独秀一读,并感到想说几句话。这里我就陈独秀被捕的历史,看看作者是凭真实的资料还是凭道听途说加想象的翅膀写这部传...  相似文献   

2.
对材料要去伪存真靳树鹏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传记作品三忌》,指出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一书中的若干错误和不妥之处。吴晓写了答辩文章,也刊登在《库望》周刊上,认为找的批评是“不实之词”。但究竟什么是“实”?即以关于毛泽东因《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瞭望》周刊 对《陈独秀一家人》 的讨论,不仅是对 一本书是非得失的 评说,而且涉及了 文学传记创作中的 一些原则问题。比如,文学传记并不一概反对作艺术处理或虚构某些情节,但必须做得恰当,即使艺术的真实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本质。 这里,我想结合《陈独秀一家人》写作中的问题,提出我对传记作品写作中进行“艺术处理”的几点看法,就正于方家: 一、不要违背历史事实。 书里写道,陈独秀在南京监狱对儿子松年说:“有法医给我检查  相似文献   

4.
张家康 《各界》2012,(12):76-78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被提前释放。走出监狱的陈独秀,立即书写了两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声明,希望通过《申报》和《中央日报》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可不幸的是,这两份声明一份也没能发表。陈独秀为何急于发表声明,这两份声明又何以不能见诸天日?  相似文献   

5.
招牌小考     
“招牌”,古人称之为“招幌”。“招”的本义是“召”,即召唤。《楚辞·招魂序》王逸注云:“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招。”由此引申,不论何种方式呼唤人物,均称之“曰招”。酒旗称酒招,初时是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题写了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幌”,本来指布慢,后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诗中曾有如此描述:小炉低幌不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在宋人笔记中,酒旗还被唤作“望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元酒,拽下望子。”《水浒传》亦称酒旗…  相似文献   

6.
吴晓 《瞭望》1995,(21)
关于《陈独秀一家人》──答靳树鹏先生吴晓编者的话:今年第九期、本栏刊登了靳树鹏先生的文章:《传记作品三忌》,对吴晓先生所著《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提出了批评。最近,我们又接到吴晓先生的文章,认为靳文的批评不能接受。一部作品出版之后,受到赞扬或批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1879—1942)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小户人家”。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优廪贡生,以教书为业。据陈独秀发表于《宇宙风》第51期的《实庵自传》说,他于18岁时参加县、府、院考试,中秀才。院试时,考官出了个“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  相似文献   

8.
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商人、外交使节、议员等多重身份,使得他的经历富有故事性。他于1856年完成的《小斯当东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从小斯当东的履历、小斯当东与中国、小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小斯当东的英国议员经历等角度出发,可以展现《小斯当东回忆录》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勾勒出小斯当东在中英交往初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知之为知之     
张君 《瞭望》1995,(25)
知之为知之张君我们案头有一本《破屋春秋一一陈独秀一家人》。该书第8页便说起陈独秀的家谱,称作《火门江州·陈氏宗谱》。陈氏家谱明明题作《义门陈氏宗谱》.为什么平白无故加上“江州”两个字呢?看到第9页,若有所悟,因为那里写道,“时值盛唐时期.为江州(怀宁...  相似文献   

10.
史伶 《各界》2014,(10):49-49
成舍我,一个中国新闻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一个说到成思危时不可不说的父亲。 1898年,成舍我出生于南京下关,仅在“旅皖第四公学”读过一年半书。1913年时年15岁的成,被安徵的一家报社正式聘为外勤记者;1918年,经陈独秀的特批,成辗转成为北京大学学生;困难的时候,李大钊给他谋划了一份干报纸编辑的活,让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1925年,成创办《世界日报》;1927年,成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相似文献   

11.
90岁的心愿:一是再带出几个学生;二是能看到一部由中国人创作和演出的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900多年前,苏轼的《江城子》,将“老夫”的豪情,表  相似文献   

12.
郑晓红  李梦阳 《学理论》2013,(20):204-205
《传播》一书既将历史学和传播学进行了有力地融合,也是一项将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相结合而进行著书立说的新尝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课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近代中国思想史、近代东北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乃至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研究都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首次从近代意义上对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给予猛烈冲击和全面荡涤者,当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透视与探析这一历史狂飙的冲击范围及摧折力度,无疑会成为现代化建设中全方位多层次清理封建专制文化残余的指南和殷鉴。陈独秀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和擎大纛者,其思想既展现了运动的最高峰,亦暴露出运动的波谷。(一)纵观陈独秀自1897年发表《扬子江形势略论》至五四前后,其挞伐批判封建专制举凡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及教育,倡言宣示启蒙思想诸如民主、科学主张者,计下述数端。  相似文献   

14.
一、封建社会中关于少年的概念在生产力低下,社会生活闭塞的封建社会是没有青年这个概念的,尽管从有了人类之日起就有了青年这个人类生活的年龄群,但作为一个社会年龄群往近代社会以前却没有它的社会地位,只有童年、少年和老年的年龄概念。我国先秦时期“少年”的概念并不多见,如在《论语》中出现了约4次,《孟子》中只出现了1次。不过汉朝以后的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5.
一 1948年7月15日,日本公布了修改后的新《少年法》,该法于1949年1月1起正式生效。《少年法》全本共68条,分为“总则”、“少年保护案件“、“成年人刑事案件”、“少年刑事案件”和“杂则”五章。这是一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身的少年法典,主要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少年保护处分案件;二是少年刑事处分案件;三是与少年有关的危害少年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四是有关诉讼程序的规定。日本《少年法》主要适用于不满20岁的少年,同时,该法也将20岁以上的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少年福利的刑事案件列入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6.
晓言 《瞭望》1988,(37)
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华夏文化的结晶。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少年读者能早一点有所接触,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据了解,少年读者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家长往往以各种理由来干涉。现在已经当了家长的,当年自己还是个少年时,几  相似文献   

17.
石钟扬 《各界》2014,(4):10-13
“少年人生,听他们自创前途可也” 陈独秀给儿子陈松年的两封信,是迄今仅见的他的两封家书。陈独秀一生走南闯北,家的观念不强,也不大给家人写信,不像“书信作家”胡适那么善作家书。  相似文献   

18.
广采博闻     
著名政论家殷海光60年代末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赶出台湾大学后,美国哈佛大学即聘他为研究员。鉴于国民党不准他出境,哈佛大学今后可给他提供生活和研究费用,条件是殷氏必须为哈佛大学写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殷氏当即应允。从1967年起,殷海光陆续给在美国、香港的朋友、弟子写信,要求他们帮助搜集一些大陆名人的著作和资料,为写作准备。搜集的主要对象为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鲁迅、李四光、艾思奇、李大钊、沈钧儒、陈独秀等。殷氏在香港《明报》的朋友卢苍为他搜集的书籍最多。由于国民党特务对殷海光控制甚严,加之卢苍最初寄书没有经验,有不少书被台湾“警备司令部”的邮检特务没收了。殷氏深知,要写好中国近代思想史,没有毛泽东的著作不行。为了搜集到毛著,他想出了一条妙计:抓住国民党不检查外国人邮件这一点,让卢将书寄到住在殷家旁边的一个美国人处,再由美国人转给他。殷氏还嘱卢苍寄书时要不断变换自己的笔迹和地址。1968年2月,卢苍在香港买到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随即寄往台湾。此后,他又买到了“毛选”的第一、二、四卷,托一可靠人士秘密带进台湾。在狂热反共的60年代,殷海光的此举是非常大胆的,也是非常危险的。1969年9月16日,殷海光在台北含恨去世。后来,他的夫人  相似文献   

19.
辛邦颖 《学理论》2010,(14):128-129
秦九韶《数书九章》中涉及的数学问题,经过数学史学界多年的研究,已经基本清楚,但是从书的字里行间中所传达出来的治国思想,近代学者却对之研究甚少。本文就秦九韶《数书九章》系文和正文中的民生思想,分析他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治国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范文明 《学理论》2009,(7):109-11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其思想轨迹中的闪光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陈独秀1904年发表之《论戏曲》为基础,通过对其戏曲特点、戏曲改良、戏曲教育功能的阐述,试图证明20世纪初的陈独秀在戏曲观方面的超前性、客观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