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公序良俗的动机控制:在意思自治与社会利益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对动机的考察,是基于私法自治与社会利益衡平的考虑。动机违反公序良俗时,基于该动机做出的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首先应看其是否展示于外,若展示于外,再分辨其是否以条件的形式负载于法律行为之上;若未展示于外,则再分辨相对人是否已经知悉该动机。基于违法动机的法律行为被确定以后,其效力有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况。基于违法动机之给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返还规则。  相似文献   

2.
公序良俗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由学者创制的,其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承担着特殊的连接使命,而行政公诉制度也因其独特的制度价值受到学界的关注.事实上,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当前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鉴于我国社会目前的道德局面、公序良俗之保护状况,在得出公序良俗须进入行政法、行政诉讼调整范围的结论的同时,应当在有关公序良俗的立法中突破"反射利益"的定位,适当放宽我们解释诉之利益的口径,赋予公民就有损社会公序良俗的问题向法院告诉的诉权.  相似文献   

3.
公序良俗作为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在司法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科学地界定公序良俗的概念,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效果。但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不能期望一个完美的概念界定,而应该变换视角,界定公序良俗的基本要素。在适用公序良俗时,一方面应确认其作为基本原则适用时的一般规则,另一方面应将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判定标准客观化、具体化,形成类型化的个别制度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理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建构公序良俗适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中外学界对社会控制与治安管理的研究来看,治安管理与社会控制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其所指称的内容在范围上具有包含关系,因此可以将二者看作一个概念的不同层面来理解,甚至可以说治安管理是社会为了不使治安秩序混乱乃至崩溃解体而采取的控制手段之一.从社会控制的理论透视治安管理的主体、客体、规范、目标、价值及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规律,即治安管理的本质是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公法债权中的税收优先权为基点,首先厘清了公法债权的内部受偿顺位,然后讨论了税收优先权与私法债权优先权的竞合和受偿以及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的竞合和受偿,试图从逻辑上理顺公法债权和私法债权的受偿顺位。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维护我国社会治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正在临近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区,其根本症结在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直奉行单一的外部控制战略,如果在现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引入奉行内部约束战略的治安征信系统,二者珠联璧合,必将实现社会治安效益质的突破和持续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民法、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两个独立、重要的基本法律部门,分析了价值取向各有异同、指出二者不可互相替代或否定,而是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8.
治安行政处罚的法律,一般称为违警罚法,它是各国保障其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使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以及处理相关治安问题时有法可依,对促进社会和谐、雏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维护治安秩序,需要多种手段,不单是处罚。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治安案件。只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行政管束、调解治安纠纷、量罚趋向轻缓,就能够体现立法宗旨,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激励作为法律的功能之一,其能激发个体作为或不作为,使理性的秩序安排和社会控制得以实现。悬赏机制的设置是法律激励机制在执法实践中延伸,通过将外部性成本/收益内部化进一步调动和建构起社会资本采弥补政府部门在执法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丰富了执法的手段和实现了监控的合力.然而悬赏激励机制在理念和制度设计、实践运行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唯有此才能有效实现激励机制设计的合理性、科学化和激励机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重,由公安机关一家来承担社会治安防控任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治安辅助力量的运用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治安辅助力量应向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序良俗原则由于其不确定性,历来备受争议。近年来兴起的人奶交易又引发了对公序良俗原则的探讨,对公序良俗的反思有利于充实该原则框架体系,完善其实践运用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公序良俗概念及司法适用的法理分析,结合现实条件对人奶交易的公序良俗规范提出有益建议,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推进治安资源整合构建社会防控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目前我国的社会治安资源并未充分开发,治安防控总体仍缺乏社会合力,影响了全社会齐抓共管治安格局的形成.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推进社会治安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建设一个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于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确立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衡量基准、充分考虑公序良俗原则的社会属性、建立程序化的办案模式,对于充分发挥这一原则在司法实务中的功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酒店12点退房是国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业习惯,也是交易习惯,属于广义上的民事习惯范畴。酒店12点退房习惯引起的争议说明国家法律对民事习惯有必要留有一定空间,民法典或者立法法中承认习惯法的法源地位,并对制定法和民事习惯的援用秩序作出一般性规定,以便法院审理涉及民事习惯的案件,也未来的民法典的社会适应性提供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从维护社会治安与稳定的角度观察,网络舆情既可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助长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扩大器。如何善用舆情,引导舆情,扬利去弊,占领网络舆情的思想高地,促进治安管理和社会维定,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夯实公安基础工作,完善巡逻防控网络、信息网络和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等三大网络。在实际中要把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纳入政府行为;构建五道严密的防控网;建立高效运作的警务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提出的“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工作思路,东城分局在治安工作中提出了“以控为先,体现主动”的原则。这是主动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入整体防控工作中去思考的具体定位,切合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对治安管理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出台,标志着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该法案明确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这一规定不仅为适用治安调解确立了法律依据,而且彰显了行使公权力的执法机关尊重和善待公民调解协商解决纠纷的私权利的姿态,同时也意味着现代公共管理系统重视调解这种传统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按照马振川局长提出的"沙堆效应"理论,对社会面治安秩序状况的全面掌控,应从刑事类警情、治安类警情和影响社会面治安秩序的综治类问题的监测三方面入手.目前,对综治类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和系统的监测体系.为解决这一治安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了此项调研,旨在通过对综治类问题的定量分析弥补仅以刑事、治安类警情评价社会面治安秩序状况的不足,达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和掌控社会面治安秩序状况,科学预测警情走势,精确指导实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铁路法》和《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从2007年9月1日以后,火车撞死违章的行人,铁路部门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这种规定既不人道,也不合理,更不合法。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世界各国的法律均规定铁路部门无论有无过错,都要对铁路事故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依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铁路法》和《民法通则》相冲突时,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判决“行人违章,火车撞了不白撞”,使铁路部门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以加强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促进社会稳定,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