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稼祥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但很多人的认识仅局限于建国前。苏区时期,王稼祥是苏区中央局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是遵义会议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相似文献   

2.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稼样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同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历史把25岁的王稼祥推上了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的重要岗位。从这时起,到1945年的14年间,除因出国治病和军委领导机构调整外,他连续担任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达12年之久。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作战,主持红军政治工作,花费了大量心血,被公认为红军的四大领袖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31年12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宁都起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图说王稼祥     
《党史纵览》2006,(8):4-5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安徽省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期间,加入了共产党。1930年回国,先在白区从事革命工作,1931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我军政治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34年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后,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为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抗日战争初期,王稼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稼祥先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苏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8月15日是王稼祥诞辰百年纪念日,本刊选编了一组文章和图片,以示对王稼祥的缅怀和崇敬。  相似文献   

4.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安徽省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期间,加入了共产党。1930年回国,先在白区从事革命工作,1931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我军政治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34年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后,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为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抗日战争初期,王稼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稼祥先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苏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8月15日是王稼祥诞辰百年纪念日,本刊选编了一组文章和图片,以示对王稼祥的缅怀和崇敬。  相似文献   

5.
在长征途中,为了集中指挥军事,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即新“三人团”。而当时身为红军总司令、中央军委主席、遵义会议上决定的最高军事指挥者朱德却未进“三人团”,原因何在?以前尚未见有关解释,本文试就此予以探析。 军事斗争军情多变,复杂严峻,在长征中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高度集权。而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不久,党中央组成有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这"在当时是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因此,认真地研讨"小组",不仅对于准确认识遵义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所经历的过程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确立的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以下几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说法;“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85年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手稿《(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份原始文献明确记载着遵义会议所做出的组织调整决定是:在党中央领导方面,“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在军事领导方面,“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些决定说明,就遵义会议本身而言,还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党史论著又提出,1935年3月11日在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并以此为论据,来说明这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党史博览》2002年第1期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遵义会议前后的三个“三人团”》的文章,说的三个“三人团”是:长征出发前夕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具有最高指挥权的“三人团”;长征途中下放军团行军的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在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负责军事指挥工作的“三人团”。而在这三个“三人团”之前,还有一个“三人团”,即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到中央苏区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当时被人称为“三人团”,这个“三人团”很少被提起过。  相似文献   

9.
王鑫 《世纪风采》2010,(6):15-19
众所周知,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及以后都是毛泽东的积极追随者,然而,早在1930年他刚从苏联回国的时候,却曾与王明等一些自命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人一样,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王稼祥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始从“左”倾转向反“左”倾,并最终在遵义会议上完成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  相似文献   

10.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般认为,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长征的主持筹划工作是由“三人团”负责的,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周恩来在党和红军中的身份和地位重要而特殊。周恩来以其实际参与领导红军长征和直接指挥作战的核心领导人的身分和地位,对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上,王稼祥曾数次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毛泽东,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还第一个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历史功绩也没有忘记。在建国后的多个场合,毛泽东曾多次表扬了王稼祥。 对毛泽东,王稼祥有一个认识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之处的  相似文献   

13.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从苏联学习回国,在黄埔军校工作,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4.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泾县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年代,王稼祥有几件大事载人了党的史册。1935年.王稼祥为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发挥了重大作用.“投了关键的一票”。1938年7月底,王稼祥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传达了共产国际重要意见,从而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1943年7月,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0周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军曾两次酝酿在全军范围内实行军衔制度,只是受当时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1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际,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红军的改编在某些制度上有了原则上的改变(如采用官阶制度等)。”所谓“官阶制度”,就是当时军衔制的别称。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并中央书记处,询问“…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全军进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统率机关。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岁月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总政治部的地位、作用都十分突出。毛泽东、王稼祥、博古、任弼时、刘少奇、罗荣桓等人都先后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年中央苏区的"红小鬼"陈丕显曾经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本文结合陈丕显的不凡履历,着重披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1931年4月中旬,王稼祥以中央代表团员身份进入中央苏区.此后,他一直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府外交部长、中革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要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作为“左”倾路线推行者被派到中央苏区,但他觉悟得早、摆脱得快、改得彻底.毛泽东称他为“从‘左’倾教条主义中最早支持我的.”“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信任我们,我和总司令、那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遵义会议后中央三人军事领导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遵义会议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机构,前几年已有人对此作过研究,对它建立的时间、过程和这个机构的性质等问题作过若干论述,但有些问题值得重新探讨。本文拟提出几点意见,与中共党史学界的同仁切磋。一、关于三人军事领导机构的名称在目前的各种回忆录和论著中,对中央三人军事领导机构的名称记载各异,诸如“三人小组”、“三人指挥小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军事领导小组”、“三人军事小组”等。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是以“三人军事小组”作为正式名称的。新版《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则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为名称。尽管名称不同,实际所指并无二致,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名称不统一,毕竟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般认为,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在《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一文中说:“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一。第二,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第三,遵义会议克服了‘左’倾机会主义,首先在革命战争的领导上。第四,教条宗派开始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分裂。”遵义会议增补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分工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会后不久,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可是,张闻天为什么如是评价遵义会议呢?其中到底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真相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