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给世人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是具有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我们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中国模式。完善中国模式,应当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处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涉及完善中国模式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涉及完善中国模式的价值观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但对于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则研究得不多也不够深入,甚至有人刻意回避两者的关系。应该看到,中国模式是对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如果缺少社会主义的视角,中国模式的研究就不可能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要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最后总结出了把握"中国模式"需注意的三点.  相似文献   

5.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英津 《新视野》2004,(1):36-38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不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都应考量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当初列宁由反对联邦制转向赞成联邦制,中国共产党由主张联邦制到放弃联邦制,均是如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单一制结构形式在新中国的确立,是近现代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单一制存在着三种关系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的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模式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的表面特征有些差异,但它们内含的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即实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宏观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研究四个角度对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和评述,从而充分肯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者和奠基者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9.
董树彬 《求实》2012,(1):70-73
中国模式在我国经济制度、权力关系、国家结构、政党制度、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存在着非对称性和谐,这种非对称性和谐充分彰显了中国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正是因为此,才造就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我国率先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模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可。  相似文献   

10.
靳利娜 《实事求是》2014,(6):103-107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日益重视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方面的研究,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应的澳大利亚方面关于对中国的论述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研究进行回顾和评析,并提出了加强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中国的法律 ,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 ,与传统中国已有很大的背离 ,这应是不争的事实。① 但是如果宏观地历史性地来看 ,中国法律传统虽已中断 ,但联系是依然存在着的。我们不妨先注意一下法律与政治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 ,从中可以清晰地察见到历史的连续性。在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初时期 ,法律大致是由各种原始习俗所构成 ,政治主要由宗教礼仪所体现 ,表现为“巫”。② 虽然巫也发挥法律的功能 ,但首先是政治性的 ,原始习俗与宗教或者说与巫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远古中国社会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 ,巫是决定性的 ,对习俗具有解释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丛书较好总结了这历史的经验教训。丛书从历史及理论上对这个动态过程进行深入的总结,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开拓了党史研究的领域,也是对现代化研究的拓展。这套丛书从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文化、自身建设六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这个研究也是难度相当大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当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为中国哲学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模式,为中国文化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哲学范畴“兼和”。“兼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古代辩证思维的现代化和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既弥补了“中庸”思想的不足,又丰富了西方辩证法。“兼和”准确表述了矛盾的对立、斗争(“两”)与统一、和谐(“一”)的关系。“兼和”范畴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突破苏联模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在《论十大关系》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对我国国情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系统辩证法的独特方式抓住和论述了影响全局的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高度提出了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谐结合的对立统一论,为突破苏联僵化模式、建立中国新型体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力图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关系、区别、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中国模式"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发理论的总结和归纳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形态理论创新实践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研究"中国模式",把握其特点,对于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宇 《前线》2009,(2):25-2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型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人们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讨论,无论是对其结构背景还是基本框架、概念界定或是特征归纳、可复制的普遍性还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性等,都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本文打算对现有“中国模式”中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加以运用,力图通过“国家角色”这一视角,并在主要运用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规范性研究,对“中国模式”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1,(2)
中国模式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模式没有世界意义,恰恰相反,理解中国模式的意义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其一,全球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实际上是全球在关注究竟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影响 20世纪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及“儒家资本主义”这四种主要理论模式进行争论与对话的基础上生成的。邓小平理论辩证地扬弃了以上诸模式的成败得失,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借鉴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又不能固守教条,而要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当然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有中国特色”并不是因循儒家传统,而要从当代国情出发;中国搞现代化当然要消灭贫困,消除现代化的弊端,但这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而不能靠空谈民主与人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与模式都具有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意思,模式还具有生产关系的具体方式的含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无论邓小平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把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对立起来,实践上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模式指导,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和谐完善。何况中国模式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历史预成的,而是传统与创新互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理性实验。在这方面,一些国外有识之士的见解也许不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