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薛德震先生数十年一贯坚持论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历史观上的反人道主义。薛著《人的哲学论纲》提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客互补体系中展开。郝晓光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提出以“分工”和“分配”为切入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的创新认识,对薛先生的思路,进行着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4.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5.
现在“拥胡抑鲁”很热闹,于是就想,不仅要读鲁迅,读胡适,还应多读点80年来对鲁迅的各种批评,即指出鲁迅的优缺点,评论他的好坏。近日读的是曾聚仁先生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尽管鲁迅先生在世时与曾多有书信往来(1981年版《鲁迅全集》有致曹聚仁的信22封),关系显得较亲近,可据我看来,曹先生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7.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8.
1998年出版的那本名叫《交锋》的书,对1996年由宋强等五位青年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作了无情的批判、征讨和贬损。《交锋》的作者断言,《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规定:“只要是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说‘不’,倘若你说了‘是’,那就有‘洋奴’之嫌。”于是得出了《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字里行间,全是对美国人的不信任”的论断。《交锋》的作者马立诚、凌志军是缺乏逻辑常识呢,还是不愿遵守逻辑规则呢?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应该更富于科学理性,尽力做到客观、公平地评价作家、作品的是非得失,如鲁迅所说,“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只有实事求是的批评,才能正确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作品,帮助作家提高思想、艺术水平,同时树立起批评家自身的良好形象。《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二期以“文坛呼唤文学反思与理性批判”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组有关《十作家批判书》的讨论文章,钱念孙的“为‘经典作家’卸妆———兼谈钱钟书研究的一个失误”的观点,引起我的注意。该文重申他在《朱光潜与中西文化》一书中的观点:朱光潜早在1936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就对“通感”…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一股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即凡事都往文化上沾边。某些文化商贩,怀着一种猎奇心理,大写特写所谓的“名人轶事”,进行伪劣文化传播。有一篇谈名人趣事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不仅很怪,而且怪到出现了怪癖——养蝎虎。就是养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动物。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养蝎虎,竟被贴上“蝎虎文化”的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最近又看到了另一篇更为令人惊诧的文章——《毛泽东的“抽烟文化研究”》。这篇奇文很有“功夫”,它以比蝎虎文章更为“深刻、细致、丰富”的文笔,从毛泽东的烟史考证,到毛泽东的烟瘾评估;从毛泽东的香烟“品牌文化”,到毛泽东吸烟的“烟具文化”,一展无余。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毛泽东是个伟人,伟大之处也包括他的吸烟。呜呼!这究竟是文学的枯竭、文化的悲哀,还是文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1.
<正> “改‘任期目标’为‘目标任期’”一文刊载于《鄂州通讯》总三八期(作者陈蔚东),文章指出:企业第二轮承包应该改“承包任期目标”为“目标任期承包”,即以企业阶段发展目标来确定承包年限,而不是以承包年限来确定发展目标。文章对两种承包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一是两者承包的主要内容不同。实行目标任期承包,承包者承包的是经营目标,而不是经营期限。如果说,任期目标承包是一种“任期承包经营责任制”,那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重新探讨毛泽东关于人的学说的人性理论。毛泽东的人性理论,长期以来被“左”的公式“人性=阶级性”歪曲了。这几年,人们纠正了这一错误,指出了毛泽东关于人性与阶级性关系的一段著名论述中“带有”两字的意义,这无疑是一个突破禁区的进步。但是,仅仅强调阶级性是人性所“带有”的,还远没有说明毛泽东人性理论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含义。在对人的学说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的今天,开展这一研究,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能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一生反对思想禁锢和阅读强迫,但他死后却被竖立成一个“牌坊”。这是鲁迅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无奈。还原鲁迅不仅要把“神”还原为人,还要正视后人的争论:“鲁迅是黑暗的吗?鲁迅是否已经过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其实音迅从没要求不朽,相反,他盼望速朽。但显然,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先生所愤恨的“瞒”和“骗”。——题记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即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  相似文献   

14.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5.
弄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内涵,对于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立脚点问题很有必要。在上一期那篇《唯物史观研究中不应有的缺失——兼解关于“市民社会”之惑》的文章中,已经就市民社会的缘起以及马克思对其所进行的哲学抽象作了叙述。这一抽象,是把市民社会当作一种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一个人的战争》及其争论艾晓明如果你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你让不让她看这本书?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中华读书报》1995年12月20日发表了一篇署名“丁来先”的文章,题为《女性文学及其他》。作者在文中说,前些日子,他在北大听了一次名为《九十年代女性...  相似文献   

19.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20.
“警匪片”作为一种流行片种,在国际市场上一向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如《刑警本色》《罪证》《永不瞑目》《12·1枪杀大案》等,虽然使荧屏热闹了一阵子,但观众意见也不少,说明我们艺术上未臻完善。比如戏剧冲突的组织,国外佳作往往有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大量刻划,来与执法的警察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人性的冲突、法律的冲突。近来几部已经引起观众瞩目的片子做到了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开掘人性,只是对犯罪心理与行为的描述上,除去《罪证》外均嫌薄弱。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已把“侦探文学”改为“犯罪文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