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色文化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具有社会物质生活的“催化剂”,社会精神生活的“防腐剂”,社会交际生活的“净化剂”三个方面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需要以红色物质文化介入社会生活,引导社会成员传承红色精神;以红色制度文化规范社会生活,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以红色精神文化净化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成员涵养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
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现象已波及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党内和各行各业,成为一种范围较广泛的“社会综合症”。怎样才能有效地治理这一“社会综合症”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案件质量,加强侦查工作力  相似文献   

3.
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日渐成为了社会流动的一个“瓶颈”:不仅在“入口”方向阻碍着事实贫困者进入该政策体系,也在“出口”方向将低保群体凝固,使贫困者自身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可以尝试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作为低保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将“促成社会成员向上流动”作为该政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家庭美德不仅对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也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其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家和万事兴”的民间俗语更是广为流传,这都说明公民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明幸福的家庭是社会问题的“减压  相似文献   

5.
村庄公共生活的历史变迁内在地折射着乡村社会人与人社会关联的性质与方式变迁。在传统历史记忆中,建国前夏村公共生活主要是受传统仪式影响,集体化时期则表征为国家控制下的公共生活。而改革后的集体化时期,夏村公共生活出现短暂传统复兴而后趋于衰落,表现在政治性公共生活的冷漠、家族性公共生活的兴与衰、基督宗教信仰生活的兴起和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化”与休闲“私性化”。本文分析了国家与市场两个主要的外在变量是如何影响夏村公共生活的历史变迁,以及变迁背后村落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联性质与形式。  相似文献   

6.
学习即生活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口号。这个口号首先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次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当今时代的标志之一乃是“学习化社会”其中“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函授教育、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发端于古希腊,是一个历史渊源久远、内涵丰富的概念。哈贝马斯是对当代市民社会理念做出突出阐释的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引入市民社会的讨论,并在全新的意义上讨论了市民社会内涵和作用。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其市民社会思想虽然具有巨大独创性和深刻性,在多个方面把握了现代生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其理论本身还是存在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有人又称之为“社会安全”,对其涵义的理解不同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般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向社会成员提供补助与服务,以便在他们由于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生育、贫困等而造成生活困难时,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证。社会保障既是一种学说与思想,更是一种社会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城市经济发达,物质繁荣,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中国经济汇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过去以“集体”、“大公”为主的社会生活形态进入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形态下,商品经济社会固有的道德弱点,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不少社会问题也给人们带来…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即“三个倡导”提出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人的个体、共同体和社会状态这三种状态是相互生成、相互映衬、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个倡导”,为公民个体寻找安身立命的栖居之所,为共同体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达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状态提供了精神支撑与价值航标,浸润着对人之个体生活、共同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人之成长与完善的人性关怀,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事业是非成败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1.
“山寨经济”的出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山寨经济”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一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寨经济”的存在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搭建“四位一体”平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寨经济”造福民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信访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因此,研究信访工作特点和发展趋势时要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结合起来,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信访工作,从我们公安部门的角度讲有:“四多、两难、一广泛”。 所谓“四多”,一是指数量不断增多。1989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历来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所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整个社会开始由“单位制”向“社会制”、“国家制”向“社会制”、“国家制”向“社区制”全方位转型,这一社会转型过程实质上就是重新构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艺是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生活,并对之具有潜移默化的认知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着重大影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国情和实践需要,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分析和论述。一、毛泽东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多了起来。但是,文艺工作者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和根据地面临的情况结…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区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社会控制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和保证的犯罪预防思想成为我国现代刑事政策的主流。在此社会背景下,社区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城市犯罪预防的基地,在犯罪预防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一低一高”的特点,即“整体水平低、整体需求高”。经济收入与结余相对较低,闲暇时间与工作强度不对称.社交网络较为单一。社会参与成效不明显,因而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丰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应以政府部门为先导,做好“转方式、强服务”的基础工作;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打造“全覆盖、重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社区为阵地,加强“共分享、促德育”的文化功能;以社会资源为补充,形成“聚合力,共推进”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利益均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利益均衡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利益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利益就会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范畴,而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根据正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不懈努力,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极其关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主要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学习、就业、心理、恋爱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介入,将有助于他们恢复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与富裕阶层相对应,收入低、生活困难的贫困阶层,我们称之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广大农村的贫困农民,大批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低收入者和无固定收入的城市市民,部分低收入的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这个群体不仅经济上拮据,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具有弱势特征。所以,应当引起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否则,容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 “弱势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分析问题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犍为县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解决群众“致富难”、“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生活难”“五难”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各项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