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2.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青年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西方社会,各种由青年人领导与参与的"青年反叛"思潮对社会历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种青春风潮急剧转向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行为。虽然青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并没有为青年提供应有的社会认同与文化空间。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亚文化"、高雅的文化与流行文化相互杂糅,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食粮。尤其流行文化抓住青少年特有的文化需求和渴望自我个性的身份表达,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娱乐文化的泛青春化品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深切关注奇卡纳人民在后殖民语境中遭遇的文化,身份,性别,阶级问题,创作了一部自传体女性成长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小主人公埃斯佩兰萨最终摆脱灰姑娘的命运,去找寻自己的房子揭示出奇卡纳女性的未来生存之道,即不依付任何外界势力而求得女性身份认同和女性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李厥云  安冰 《工会论坛》2007,13(6):141-142
当代许多移民作品描述了不同文化与价值形态,揭示了移民群体失落、孤独的精神状态,以及丧失文化身份而导致的尴尬处境,并深切关注文化身份与种族冲突的根源及影响。在小说《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中,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将对文化身份与国际化题材的关注完美结合,突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思索,阐释了非殖民化对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以此反思现代人丧失身份归属的内在根源与实质。  相似文献   

6.
社会身份可以衡量个体或者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政治身份是社会身份的核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行为准则。藏传佛教与藏民族成员社会身份的嫁接规律即为藏传佛教通过藏民族文化影响着藏民族成员自我政治身份的界定。通过了解这个嫁接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藏民族成员构建符合民族发展利益的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是美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之一,其蕴含了性别创伤、历史创伤、种族创伤和文化创伤的书写.借助创伤记忆理论,对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创伤书写再分类,从创伤的代际传递、创伤和身份危机及创伤和文学创作三方面分析可见,主人公的创伤来源于上一代人创伤经历的传递和作为华人在美国社会身份认同的焦虑,而文学创作则成为主人公...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严歌苓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对于作家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意识。多年的国外生活、异质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等人生体验使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中一度表现出了诸多华裔作家共有的创作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意识。从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作品出发,分析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感;通过对严歌苓小说中“我”的流失与重拾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其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最终,从严歌苓对于本土文化、本土题材的回归来看严歌苓是如何摆脱身份焦虑、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不断激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不断解构,新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警察在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中面临冲突、矛盾和困惑。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出中国当代警察身份冲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警察是什么;"犯罪终结者"和"社会工作者";"危机化解者"和"旁观自保者";"执法权威"和"弱势草根"并从社会环境、体制、文化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个人社会身份意识与社会定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精神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会运转机制的不同决定并反映为作为社会基层的个人社会身份意识和社会定位依据的根本差异。马克思唯物史观从阶级角度对个人身份定位的重新诠释,不仅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个人定位意识的家族制观念和家族制基础也起着深层的解构作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这一总体性工程的继续与深化。只有实现了个人社会定位基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重建才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青少年群体有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消极的政治认同和分裂的身份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许多具体方面出现的文化冲突;消极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远离政治传媒与消极的选举参与;分裂的身份认同是指美国本土青少年与移民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份意识,大量移民及其后裔同化滞后。美国主流社会强调美国文化和美国意识,政治活动更多考虑青少年参与,加强对贫困青少年的救助,在青少年事务相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2.
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表达了加拿大人对国家身份的文化想象和诉求。小说表达了反文化殖民的思想以及通过艺术想象容纳和接收本土性的愿望。作者认为民族身份的构建应当深入到民族内部,从文化上结合本土元素,构建加拿大的神话和文化。通过解读小说中加拿大民族身份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阐释阿特伍德作为一名作家对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关怀。  相似文献   

13.
略论英语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的新型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格局逐渐解体,西方文化价值不断渗透,传统认知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当代青年人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感发生变化,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悄然变化,游离于中西文化的夹缝当中.要重塑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应加强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中国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自我认同逐渐成为青年群体需要持续打造的生活规划。作为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空间的网络,为处于个体化进程中的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的建构途径。当代青年在网络社交以及娱乐等活动中,塑造出了具有亚文化特征的网络自我,这也间接提高了诸如自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发生率。为了降低网络不良心态对自我影响的可能性,青年个体需要主动剥离出存在于网络中的量化自我,把社会生活关系代入其中,让真实的叙事冲淡网络中的虚幻,从而建构出更加具有成长意义的质化自我。  相似文献   

15.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自我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和利益分化,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党员履职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中不断增强党员的自我意识,培育党员自我认同的动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党员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投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也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解读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明确其主体身份和核心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置于“资源稀缺-自由竞争-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导致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利用国家计生委2010年全国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动、技术变迁、文化嬗变和制度演化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着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话语霸权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弱势给中国造成了"话语困扰"。价值观是话语权的源泉,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倡导从身份与认同来认知社会,为分析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视角和可行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应该依托于中国国家权力,并通过国家间主体互动区分"自我"与"他者"身份,批判作为"他者"身份的西方价值观,以此解构西方话语权,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指出种族歧视及夫权专制是她们确立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黑人女性才能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夫人”的相关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关注。她们对“第一夫人”新闻报道的解读不仅可以反映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也透露了中国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构建趋势。通过对以“滚雪球”的方式选取的12名《人民日报》的女性读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质性分析发现,女性对于“第一夫人”新闻报道的解读可以总结为“政治上的犹豫”“成功观念的转变”以及“矛盾的自信”3个方面。这种结果让我们发现,中国当代女性的新身份构建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