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人治文化、法律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影响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巨大阻碍。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消除阻碍的若干思路,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培植社会法律信仰、建设新型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2.
比较东西方法律发展过程的水平悬殊,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在于东西方法律思想文化的差别;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律信仰问题.进行中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首先解决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仰问题。只有在认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先天不足和后来发育不全的前提下,才能抛掉自己的传统弊病,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健全体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虽然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它仍存在着一个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传统的法律文化仍在延缓或阻碍法治国家的进程。努力构建法治社会,尤其需要我们树立起对于法律的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4.
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并就法律信仰问题,从法律为何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人们信仰;法律被信仰应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西方有着传统的司法仪式以及法律信仰的文化,而这作为建设法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文章简述了西方法律信仰主义形成的渊源和意义,指出了作为其中最重要方面的司法仪式传统,并对中国引进西方的法袍、法槌制度进行了分析。中国构建法治社会,首先要构建法律信仰的文化底蕴,而构建法律信仰,关键在于对法律的尊重,这可以从构建中国的法律仪式开始。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明孕育了西方的法治理念,因为有了宗教的支持,法律成为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信仰。当法治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缺失了上帝的中国,树立民众的法律信仰只能在制定良好的法律中寻找出路。回归本土资源,关注传统法律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以实现传统法律在当今法治建设中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治国家的视角,提出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实施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关键,法治文化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内生动力,以期促进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陈雪云 《法制与经济》2009,(20):70-71,74
基督教文明孕育了西方的法治理念,因为有了宗教的支持,法律成为西方入根深蒂固的信仰。当法治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缺失了“上帝”的中国,树立民众的法律信仰只能在制定“良好”的法律中寻找出路。回归本土资源,关注传统法律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以实现传统法律在当今法治建设中“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人民群众信仰法律.而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硬约束"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软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由于匮乏的物质基础、落后的文化传统、政策与法律的错位、非法行政的惯性、司法救济的短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价值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正价值,坚决摒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负价值,使我们在法治建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法律信仰在全社会的普遍建立,无疑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然而,透视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依然表现突出.法律信仰何以缺失?对这一问题的解析和研究将在根本上有益于有关法治理论的认识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法治从精神层面上讲的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当这种观念成为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时,法治才能实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法律才真正发挥作用。本文就法律信仰的文化因素做了简要的评析,以期对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高军 《行政与法》2004,4(2):34-3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应注意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应注意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律信仰论试图通过唤起主体对法律的信仰来树立法律的终极权威,进而寻求对中国法治精神维度的型塑,这一目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然而,中国法律信仰论者所作的是一种文化移植论式的寻求,并只就法治本身讨论信仰问题,这导致其理论存在巨大的内在悖论:第一,法律信仰与传统的割裂;第二,背后预设的是一种孤立的建构的法律观,走向了与法律实证主义的隐性合流;第三,文化虚无主义的背后可能是更为彻底的法律工具主义。要超越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更为深广的语境和问题视野下,进行法律信仰的再造。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人们日益意识到法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就法律信仰的概念、原因及如何树立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是法律的本质归属和精神家园、是维系法律信仰的动力支撑、也是法治国家的终极价值追求。法律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建构是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高度。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准在于人民大众是否形成了对法律的虔诚信仰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法律的信仰成为推行法治的动力支撑。而法律信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文精神的兴起。因此,建构法律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建构法律人文精神,我们要注重本土文化精神,反对完全西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反对急功近利的法治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