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健  荣幸 《公共行政评论》2021,(2):154-173,232,233
【问题】基金会资助正日益成为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继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捐赠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资助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组织间信任,但目前人们对于信任如何影响基金会资助绩效这一问题还所知甚少。【方法】基于信任理论,对国内3家资助型基金会展开多案例研究,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进行资料分析了基金会与资助对象之间信任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行为策略及对资助绩效的影响。【发现】(1)基金会与资助对象之间的信任建立受特征因素、过程因素及纽带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程度与基金会选择的资助形式有关。特征因素在公开招募方式中作用更突出,纽带因素与过程因素在推荐制和定向邀请中作用更明显。(2)不同的信任前因会影响基金会资助行为策略选择。对于特征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偏好采用契约行为;对于纽带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偏好采取关系行为;对于过程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则倾向双措并举。(3)在资助过程中,基金会综合运用契约行为和关系行为有利于促进项目目标实现、合作意愿强化及伙伴能力提升。【贡献】研究不仅从理论角度丰富了基金会相关研究,拓宽了组织间信任的研究领域;还从实践角度为基金会实现有效资助以及草根公益组织获得基金会资助提供了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2.
刑法分则为协助组织卖淫行为规定单独的法定刑,其原因是该行为在组织犯罪中的常态化,这样的规定并不完全排除刑法总则关于从犯处罚原则的适用,组织卖淫罪和协助组织卖淫罪在共同犯罪的场合仍然需要结合刑法总则规定区分主犯和从犯.相关司法解释将协助组织卖淫确定为一个罪名并无不当.为了合理解释帮助行为单独定罪的立法现象,需要正确理解刑法理论、刑法规范以及司法实践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谭新雨 《公共行政评论》2021,14(2):195-227,234
创新行为俨然成为公务员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的典型行为模式,以及公共部门适应职能转变和服务再造要求的内生动力。本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公务员创新行为研究框架。本研究从公私部门成员创新行为差异及争议切入,围绕公务员创新行为的概念内涵、多层次影响因素及复杂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回顾并展开评述,呈现新制度主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在公务员创新行为塑造中的深层逻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展望未来方向:(1)以回应跨国文化背景、科层制组织特征、现实工作场景实现公务员创新的情境化研究;(2)在新时代中国场景中实现公务员创新行为的量表开发、跨层次系统性形成机理探索;(3)拓展公务员创新行为的效能机制研究,实现微观层面行为创新与中观层面组织创新、宏观层面政策创新的呼应衔接。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是一个相对的热点所在,有关农村社会组织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也受到关注.本文拟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出发,并结合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分析农村社会组织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校园虐童事件频发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将事件原因归结为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素质低或监管不力等,缺乏从组织情境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借鉴组织研究中权力-服从实验和标签情境实验的研究成果,发现权威-服从因素和标签情境因素对校园虐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虐童事件的三阶段组织行为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降低权威-服从因素影响、弱化标签情境和加强社会监管三个方面,给出了针对虐童事件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耀强 《法制与社会》2014,(13):137+153
我国政府的行为选择深刻影响着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自身缺陷、法律规范的滞后和缺位、政府的不当干预、负面的行政文化等因素影响了政府的行为选择,造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不正常的"依附-被依附"关系。提升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行为选择可以选择变"防范"为"规范"、创设备案登记制度、着力培育公民社会、加强非政府组织监管等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颖 《行政与法》2013,(11):68-71
行政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行为的成败,进而影响到群众或组织的利益.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完善选拔机制;完善干部培训制度,推进行政领导者职业生涯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刑法中的组织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一词在刑法分则的多个条文中出现,但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影响该罪的构成要件.本文从组织的含义、在刑法中的共性和特性加以阐述,认为组织有领导、指挥、策划、招募、安排、控制等多层含义;组织行为是多人参与的、有目的的、积极的犯罪行为;但在具体的犯罪中刑法对组织行为的参与人的要求不同、定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安园园 《法制与社会》2012,(29):235-236
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影响到他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到组织的工作效率.四年的本科教育对于一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毕业生毕业时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为政府,高校,学生三者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裁判要旨】网络发帖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明显降低公益组织的言论,对公益组织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并降低他人对公益组织社会评价的,侵犯了公益组织的人格权益和名誉权,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量网络发帖人过错、行为违法性、因果关系、社会影响等相关因素,依法判决网络发帖人向公益组织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相应侵权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卖淫行为源远流长,考察国内外历史,都历经了宗教卖淫到商业卖淫,国家组织到私人经营这么一个过程,而组织卖淫是否认定为犯罪,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的规定的.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组织卖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以期对我国组织卖淫罪法律规定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激励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一种心理过程,即通过心理来影响或改变行为.企业实行激励机制和手段的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保持和发扬下去.如今,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企业都在对员工进行各式各样的激励,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有效的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政府行为优化是一国民富国强的重要基础,要使我国政府行为优化,我们就必须首先弄清政府行为优化的指标体系和影响政府行为优化的诸多因素,在此前提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而确保政府行为优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何龙 《中国检察官》2012,(22):24-26
本文案例启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实行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行为人参与实施被组织、领导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属于数罪并罚或裁量刑罚考虑的因素。本罪属于举动犯,行为人只要着手实施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即成立既遂。此外,本罪中积极参加行为和其他参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七)》设置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但对本罪在刑法上所属类型和性质,在学者之间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根据《刑法修正案(七)》是针对传销犯罪行为即欺诈的传销行为所作出的专门性规定,排除了非欺诈性传销行为的犯罪性.因此,构成本罪的行为,不能再按《刑法》第192、266条所规定的“集资诈骗罪”、“诈骗罪”定罪处罚.实施传销活动,既包括对其组织的组织行为,也包括在其组织内实施的实行行为.本文指出根据传销组织实行的五级三阶制的组织形式,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包括培训员、代理员和代理商这三类人员.  相似文献   

17.
旨在考察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应,及公平感在责任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以188名企业员工及其直接主管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变量间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员工的责任意识能显著提高个人、群体和组织公民行为可解释的变异.员工责任意识和公平感都可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水平,责任意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感的负向调节,即当员工公平感较强时,责任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较小,当员工公平感欠缺时,两者相关较大.  相似文献   

18.
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本质区别是,组织卖淫罪的行为必须是经营管理行为;组织卖淫罪与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界限要看实施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在经营商业性性交易的过程中实施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应当认定为组织卖淫罪,未参与经营活动且不是给组织卖淫者提供便利的人在经营者经营商业性性交易的过程中,实施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只能认定为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相似文献   

19.
生活经验和相关研究显示,潜规则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时刻发挥作用,但学术界对潜规则的实证研究还很不够。本研究采用组织政治行为视野,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实际存在的领导中心的组织方式制度性地导致潜规则出现,而精神失落和从众性文化传统加速了潜规则的社会认同,从而使潜规则成为权力体制外运作的亚组织行为。个体在潜规则后果的精神-收益诸因素驱动下,经过成本心理计算,分别做出认同、中立、反对的反应。个体潜规则认同越多,潜规则就会在互动中不断扩大化。在个人、组织、社会及国家不同层面,潜规则表现出不同的"得"与"失去"局面。由于体制和文化原因,潜规则一时仍难以消除,应作为管理必然要研究的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20.
多国政府联合垄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垄断形式,指的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多个国家达成明确的书面协议,成立一个政府间组织,采取国家行为,在这个组织内达成对某项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环节进行干预的共识,并采取一致行动,通过其控制或受其影响的企业实施,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对该行为的定义,并归纳出它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