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大众电影>第8期上发表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叙及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这样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  相似文献   

2.
人民热爱的英雄部队——记董存瑞生前所在团□路宏伟田佳山石文英魂不朽世代相传1948年5月24日上午,河北隆化外围土窑子沟村外。熊熊战火燃遍山野,滚滚硝烟笼罩着大地。山坳的一块空地上,解放军某部六连官兵正在这里召开战前誓师大会。当白副连长宣布董存瑞为爆...  相似文献   

3.
正风云激荡、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岁月刚刚过去,新中国初期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兴未艾。凸现群体中个体英雄,展示英雄人物成长过程,《董存瑞》标志此类影片创作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一文,称没有人亲[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这种说法引起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及一些教育专家的质疑,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要求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与此同时,该文对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与事实根本不符的描述,并没有正确介绍电影《董存瑞》文学剧本真实的创作情况。笔者前些年有缘与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之一、著名军旅剧作家董晓华相识相知,曾向他详细了解过电影《董…  相似文献   

5.
正疑问的提出当今社会,信息借助多种媒体传播迅速,让人目不暇接,在海量的信息中,细心的读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不同的媒体对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生前所在部队有着不同的指向宣传,谁对谁错?一时难以分辨,这就引发了谁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疑问。笔者搜集了一些公开资料,发现对宣传为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主要集中在以下5支部队:第1支:1999年国庆50周年首都阅兵时,对分列式走在最前列的三军仪仗队解说词为:护卫人民军队旗帜的三军仪仗队是张思德生  相似文献   

6.
创刊已有60多年的经典老牌电影杂志《大众电影》近日被爆现状堪忧,引发大众密切关注。堪称电影杂志老大的《大众电影》曾给无数观众带去了无数经典的回忆,如今的它到底怎么  相似文献   

7.
创办于1950年的《大众电影》,是新中国第一份电影刊物,它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成长,也是许多人青春的美好记忆。然而,在2010年3月17日,《大众电影》已退休的原社长蔡师勇却站在了被告席上,以私分国有资产罪终审被判刑4年,  相似文献   

8.
9.
<党史文汇>有个栏目叫<大众论语>,它专登各种短论.在<党史文汇>创刊2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期间,该刊编辑部主要负责人对我说,你是咱们<大众论语>的撰稿人,你应该为刊物写点东西.我答应了,从何写起?我想,就以<大众论语>这个栏目的设置谈起吧.  相似文献   

10.
高宏 《党建文汇》2002,(10):36-36
第二届“音乐风云榜”在深圳落幕还不到一周时间,第九届“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颁奖典礼3月29日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再次左右了人们的眼球。但引起业内外人士广为关注的,恐怕不是谁获得了哪个奖,而是当晚爆出的又一条出人意料的新闻:孙楠继田震之后成为第二个宣布退出国内歌曲大奖颁奖的歌手。  相似文献   

11.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6,(11):42-45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一波三  相似文献   

12.
每逢新战士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都要放映《奇袭武陵桥》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由兵演兵,官演官的军事教育片,是沈阳军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上映不久,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拍为故事片《奇袭》,以后几乎年年十月份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都上映,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说明这部电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某个侧面。但是大家看这部片子时,却看不到作者的名字,更不知《奇袭武陵桥》为什么要改为《奇袭》?漫说今天的观众不清楚,就是当年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大多数同志也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话得从1958年秋天说起,当时总参二部召开部队侦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趁现在很多侦察人员还  相似文献   

13.
袁成亮 《党史纵览》2006,(12):38-40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袁成亮 《共产党人》2006,(11):45-47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每当提起阿诗玛,人们的耳边便会响起电影《阿诗玛》中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想起彝族青年男女阿黑和阿诗玛爱情的不幸和命运的悲惨。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40年代,当中华民族处于异常危急的关头,对青年影响最大的有一本书和一支歌。一本书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当时就有此书动员了十万青年参加革命的说法;一支歌是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曾激起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而有趣的是,艾思奇和聂耳都是云南籍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我国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全书以通俗化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吸引了群众读者,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研读《大众哲学》,对于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人民大众的实际出发,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着力点,要充分运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 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本文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前不久,袁成亮在《党史天地》撰文就此作了披露。现予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二十多年前,电影《小花》伴着这首《妹妹找哥泪花流》不知使多少观众流下了动情的泪水。电影《小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战争年代兄妹情、战友情。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3年摄制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日>,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该片取材于1946年冬山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巾引起了强烈反响,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传唱一时.那么,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义有哪些曲折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