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的使用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然而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试就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性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指出了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旨在对如何界定和惩处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提供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保护自己在网络中的隐私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大众化、媒体化、现实化、数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影响着现实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随着社会参与反腐败的逐步深入,网络为反腐提供了别有洞天的舞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对社会参与网络反腐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张伟 《唯实》2008,(8):49-53
不论是采用历史的眼光,还是借助于现实的视角,诚信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追问,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社会的条件下。基于现实的考察,会发现,网络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给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也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而对网络诚信危机的原因考察,则把目标引向了主体内在自律和社会外在他律的网络诚信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4.
以网民为主体、以网络空间为平台和路径,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网络互动、博弈,形成网络舆论并达成网民群体一致行动的网络运动,在哈贝马斯式理想型公共领域中,正成为网民表达话语权、参与公共事务、监督公共权力的主要场域。在对国内外五起典型网络运动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网络运动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把关人和群体极化四个结构性过程,指出网络运动对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甚至国家安全造成冲击和影响,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以维护公民基本权益,引导网络运动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永梅  罗萍 《探索》2004,3(1):127-130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理论分析同样适合于网络社会。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社会形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特性,道德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在目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关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网际自我调适是网络主体进行道德自律的现实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为基点,分析网络异化的概念。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沉溺、网络孤独感、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人际关系疏远等表现;网络人际关系异化要求人们回归人的本性,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的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正在造就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社会伦理反映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必须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加强网络管理,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及时颁布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约束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运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把现实社会的结构、关系、状态和现实环境条件,进行"再塑"、"虚拟",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整合并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社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覆盖面影响着整个社会,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在网络虚拟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探索网络虚拟社会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队伍、工作环境的影响,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鲁守亭 《世纪桥》2008,(2):130-130
网络社会道德存在着无责任现象、绝对自由现象和价值观扭曲现象,真正解决上述这些怪现象的途径主要是加大现实社会道德建设的力度,先道德后法律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1.
戚攻 《探索》2006,36(5):115-119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由网络社会的这一二律背反的属性使然,研究网络社会有同源性和非同源性的两种路径及方法。“同源性-非同源性”命题,既是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重要识别,又是一种研究视角、理路及方法。基于同源性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我们能将网络社会纳入到现实社会的发展谱系中去考察和定位,并在“一脉相承”的逻辑语境中,彰显我们的“主义”和价值观;而基于非同源性的视角及方法,我们能揭示网络社会自身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场域、特征和规律;同时,基于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相互关联、交叉的视角及研究方法,我们能研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同构与互促,并通过二者的互验,拓展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是对现实社会民情的一种反馈.只有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复合的角度才能对网络舆情做出全面科学的认知.网络舆情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的一面.解决网络舆情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关注也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和法制的保障,还需要强化危机管理,才能为一个地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网络社会使人类的生存领域和行为活动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网络社会的和谐运行离不开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秩序状态,对网络行为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实现和保证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对政治领域的最大冲击是网络政治的出现。网络政治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自由性、便捷性等特征,当其挟群体力量扑向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时候,对长期在传统社会中执政的执政党构成严峻挑战。执政党必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科学地建构自己的网络角色,实现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提高网络执政水平、实现网络执政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互联网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化、教育景观,融人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它在广泛的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巨大负作用,诸如计算机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宣杰  何等浩 《世纪桥》2009,(24):142-144
信息时代是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兴盛的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污染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文化垃圾对网络传播技术进行了异常控制,网络生态危机业已形成,而且,这一危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正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构建何以合理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生活不同于现实实存社会伦理生活。因此,对由网络虚拟生活所引发的诸如自主自由与责任淡化、价值多元与道德冲突、非人性化与道德冷漠等基本伦理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伦理的合理构建,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个体德性的要求,而应从网络虚拟社会自身特点与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生活的基本伦理问题的生成、运行和实现机制入手,以制度同意为着眼点,方可使网络伦理构建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全球信息化的现实选择,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着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不强、网络学习能力不足、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网络道德亟需加强等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高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的培育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与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而网络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达。近年来流行的“网络道德张扬”这一现象及其理论范畴,就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张扬现象的具体反映。本文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网络道德张扬的具体主体入手来较为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