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醒玲 《世纪桥》2009,(11):30-32
政治始终包含着价值选择,政治因为价值而具有了方向,政治价值对政治生活具有导向性作用,对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所赖以生成和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政治价值的探讨致力于找到从价值选择的视角改善政治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探索马克思的社会生活教育思想,需要从马克思的生活教育观念出发,把握马克思特别称道并主张无产阶级努力构建的专门社会教育网络思想,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教育价值,最终探求以社会教育形式实现人的生活完满.  相似文献   

3.
如何思考和论证人类普遍的价值标准?这是当今普遍伦理论争的焦点之一。本通过辩析的三种论证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典型方案。试图对此问题作一探进。本认为,传统本体论思考和论证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方案是以承诺代替论证,它隐含 唯我论和虚无主义的困境。现代科学范式下对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则隐藏着深刻的人性危机,这两种论证方式的共同之处是:以某种最高的或最终的实在为出发点,预制某种最高的或最终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加快和生活方式多元特征下,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显得尤为突出,分析多元化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这个现实,注重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寻求改进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加快和生活方式多元特征下,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显得尤为突出,分析多元化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这个现实,注重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寻求改进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的实施让学校从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走出并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去创造新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德育的愉悦,从而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灌输”是主要手段。在当前的课程改革浪潮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的情况。当教师一再希望、要求学生相信那些“将来做一个清洁工也很光荣”之类口号式的话语(也许这种话语老师不一定在内心认可)时,德育就失去了生…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依托、文化支撑和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要从凝聚共识、法治规范、典型示范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誉为生活哲学,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人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审视生活以及指导生活的世界观,已经将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归宿。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语境,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内涵,并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和谐精神生活的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精神生活体现着人的独特性,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更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竞争和人们价值冲突的重要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精神生活的建设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是建设丰富的、健康的、积极进步的、主动自觉的、和谐的精神生活。建设和谐精神生活必须完善各种社会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精神产品的质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探索和实践修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建构人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生活德育旨在生命不息的时空中,塑造学生的心灵,促其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生活德育既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儿童完满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为儿童建构可能生活打下良好的德性基础。同时,生活德育也是一种德育的途径和操作模式,即在儿童生活中育德,为了儿童的生活而育德,把德育作为儿童生活的本身需要,  相似文献   

11.
"她是一个处处领‘鲜’的女人。"也许是时代精神的感染,或许是基于"一种潜在的冲动",张琴用骨子里的那份执著及性格中的坦诚与率直,勇敢地用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式课堂教学在大学转型性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能真正提升其教学的实效性,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哲学理论基础、教育思想基础、生命教育理念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人本价值取向、智慧理性价值、德性文化价值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体验模式,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精神生活(特别是精神创造)的范畴。它包括形而上之"魂"和形而下之"体"两个层面,是二者的有机统一。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不妨将其归于广义的文化,以便区别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对科学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及其价值。文化不仅具有形而上的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价值,而且具有形而下的作为现实生产力的价值,因而既是一种软实力,又是一种硬实力。文化将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遗失声明     
《求贤》2007,(9):48-4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要让广泛的社会大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不断完善大众的伦理文化生活:其一,要让价值协同真知,凸显文化之导向性与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发挥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就必须融入大众的伦理生活,引领大众的伦理生活,从而催生健康而有生机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社会繁荣消费的幻象背后,人们的生活价值与意义迷失了方向;现代社会节约观的践履为其矫正提供坚实支撑;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重新高扬节约在消费生活中的价值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扬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消费的道路,重构人们的生活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秀芝 《共产党人》2007,(10):18-19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主体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基层干部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立身处世  相似文献   

17.
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道德教育应该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指导个体学会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承担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以及过于强调强制与灌输,遮蔽了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生命关怀。我们要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际关系,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等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达到生命的安顿与愉悦,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8.
信仰体现着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把握信仰的特性,就要在信仰的张力对子中来把握,这些张力对于主要有:已知与未知,确定与不确定,无限与有限,理性与非理性,经验与超验,相信与怀疑等.  相似文献   

19.
复苏的码头     
潘年英 《当代贵州》2009,(22):72-72
以后施洞搞旅游开发,人们就不再困惑了。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价值连城的宝贝,不信你看看人家镇远啊,以前过的是什么生活。现在又过的是什么生活?!  相似文献   

20.
陈世珍 《新视野》2003,2(1):64-65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生活选择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科学的精神信仰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指南。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价值等级,我们应该提倡既健康又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