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4月19日至22日,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河内召开。越共本着“智慧、民主、团结、革新”的精神,总结了越南改革15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描绘了越南在新世纪发展的蓝图,对建设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越共对历史的回顾越共九大回顾了越南人民在20世纪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指出,20世纪  相似文献   

2.
越南国会改革的宗旨是使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此,国会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国会代表实行直选,候选人信息公开;实行质询制度,并通过电视向公众直播;实行信任投票制度,领导人两次信任投票不过半者即可罢免;提高专职代表比例;提高妇女在国会中的地位,等等.越南国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显著强化了国会的地位和责任,提高了国会活动的透明度,也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国会改革被称为越南政治革新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面对已经濒临崩溃的经济形势,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巨大影响,越南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开放运动。奋发进取的革新历程 1986年12月,越共召开了越南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六大”,正式提出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越南共产党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农德孟连任中央总书记。越共十大是越南党和政府推进革新开放事业20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认真总结了越南革新开放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执政经验,指出了越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新举措。会议召开前后越共所采取的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做法,成为此次会议值得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当前,越南马列主义教育,以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为指导,以胡志明思想、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为主体内容,以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程与教学为主渠道、主载体,并通过社会舆论宣传与引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载体与途径而实现,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与革新开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国。自1986年起,越南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实施起“革新开放”路线。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越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7.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国。自1986年起,越南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实施起“革新开放”路线。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越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而且至今仍处于一种深刻的变革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赵卫华 《唯实》2011,(1):29-31
近年来,越南政治革新进展迅速,先后成功实践了总书记差额竞选、国会代表差额直选机制,最近又提出逐步推行党的各级领导人差额直选的设想和包容党内不同意见的主张。越南的政治革新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成功引入了直选机制,既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又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立友 《党史纵览》2002,(10):44-44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指导21世纪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从时间这个纵轴上看,“三个代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保持和发  相似文献   

10.
186年,越南开始改革。越南共产党“六大”制定了“全面革新开放”的政治路线,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新旧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沉渣泛滥,加上制度上的缺陷,腐败现象比比皆是。越共和人民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决心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肃贪运动。越南群众称腐败现象是“国难”、“祸害”,把暴富者比作是“越奸”和“卖国贼”。在越南,尤其突出的一点是众多的高级官员抵不住钱色诱惑。如卫生部长范双利用职权搬进了一座原定用作政府办公室的别墅。胡志明市海关署长潘友俊利用职权走私美元、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有两件大事震撼了中华大地 ,一件是邓小平在 90年代初发表了“南方谈话” ,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另一件是江泽民总书记在 90年代末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的要求。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极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纲领;“三讲”教育是我们党为迎接新世纪、完成新任务所做的重要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功探索。两者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有着相同的理论和实践来源,都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一个是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第一,讲学习,是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保证。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离不开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王天发 《党建文汇》2006,(12):17-17
由于选择了革新开放,越南创造出广为赞叹的“越南奇迹”。当然,在革新开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乡和地区发展失衡、贪污腐败等。越南党和政府认为,这些是发展中难免遇到的问题,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解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过程中,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基础,把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概括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这个重要思想,精辟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完全可以说,这“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一、世纪之交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要求“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建党纲领 ,对指导我们党的建设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的典范 ,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一思想 ,能够增强我们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 1世纪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 ,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政治多极化在…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带领中国人民胜利奔向21世纪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党的建设这一“重中之重”,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正在深入进行的“三讲”教育和“回头看”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纲领,“三个代表”思想对“三讲”教育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的建设,可以教育党员“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可以促进教师党员做好“铺路石”“引路人”“好老师”“大先生”,可以帮助学生党员汲取共产主义思想、信仰、道德、实践的力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的主要路径包括: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提高了党的建设质量,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了高校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创新和重大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思想保证和根本要求。因此,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开创高校工作新局面是高校各级党组织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是 21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又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学风建设是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灵魂。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一、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三个代表”   我们所研究的学风,不是指单纯的方法问题或风气问题,而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党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新发展,因而全党同志坚持、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政…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核心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