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继才,中等个儿、体态较胖、嗓门特大,现任万州区检察院行装科科长。熟悉和了解他的人都说,邢继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因为“抠”,他也未少得罪人,说他有些不近人情;因为“抠”,他更赢得了院领导和绝大多数干警职工的赞许,称他是“抠门”的好“管家”。  相似文献   

2.
费礼 《江淮法治》2008,(12):26-27
在屯溪,真正知道他、了解他、领教过他厉害的人,不在少数。即便如何妙笔生花,对他的刻画也只能像初次见到他那样停留于表面。倒是那些在“道”上走的.特别是在“道”上走过又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领教才能算得上刻骨铭心。而他本人,也“荣誉满身”,连续两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人民满意公安民警”,  相似文献   

3.
禅君 《江淮法治》2012,(18):44-45
他是一名13岁的学生。课余时酷爱搞一些小发明。他曾捣鼓出了“报鸣器”,试制出了信号灯,调制出了“苹果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迷”,他想做“当代诺贝尔”。然而,2012年4月,他在自制小火箭推进器时被炸残。  相似文献   

4.
“他”是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经常出没,可在古汉语系统里“他”却不是主角。“他”是个形声字,本作“佗”,本义是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是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他爱伺花弄草,尤喜摆弄兰花。工作上,他年轻、有朝气,是个实干家。浏览他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他的青春轨迹是激昂和灿烂的:20岁参加工作,31岁被任命为反贪污贿赂局副局长,36岁成为职务犯罪侦查局局长;而伴随他成长的是“先进团员”、“先进团干部”、“先进工作者”、“全市十佳侦查员”、“全国优秀侦查员”……  相似文献   

6.
他是父母眼中“从不顶嘴”的好孩子,他是村里的“救火小英雄”,可是他却因5次抢劫被抓,只为反抗母亲的“专治”。  相似文献   

7.
张金明 《政府法制》2013,(18):18-18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 其实,他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8.
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保尔”、“独眼神探”的黎定琦。你站在他面前,他看到的是一个轮廓;他听你讲话,你感觉他是在用心注视你。他表情活跃,动作敏捷,激情四射。  相似文献   

9.
坚守在法医岗位十几年如一日,同事称他是“铁人”; 9800余起检验鉴定案件,实现“零投诉”,当事人称他为“铁笔”; 一个电话就登门鉴定,当地百姓称他为“贴心人”。  相似文献   

10.
尹祖光 《江淮法治》2009,(16):36-37
幡然醒悟从爱好打鸟到义务护鸟 在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垦殖场乃至整个鄱阳湖地区,祖籍安徽的黄先银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不过,他这个“名人”当得并不轻松。有人把他誉为“正义的化身”,也有人骂他是疯子、神经病,甚至还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扬言要出20万元买他的人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多管闲事”,不顾一切地举报和阻止他人偷猎鄱阳湖候鸟。  相似文献   

11.
屹立的倾斜     
那年,他带着儿子去欧洲旅游。在比萨斜塔前,4岁多的儿子手指着他的鼻子对他说:“爸爸,这座塔像你。”他笑吟吟地说:“哦,为什么呢?这塔可是倾斜的哦!”“你也是斜的呀!”儿子说,“你和我说话,你在亲我时,不是弯着腰嘛!”儿子的话,让他既难过又欣慰。难过的是儿子自打生下来后就没有享受到什么母爱,欣慰的是自己对他倾注的爱已让他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近,这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3.
他不是什么官儿,但他每天收到的投诉信不下两百封;他挣不到一分钱,但妻子和女儿都视他为英雄;他被时代人物周报称作“中国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他扳倒了镇长、县长、市长直至扳倒济宁“下跪市长”李信而一夜成名。人们说他是把“黑夜里的强者”拖进阳光里的人,但他的妻子却像《大蓬车》里的吉普赛女郎一样,为寻找一个安稳的家而东奔西走。他不忍妻子跟着他受罪,  相似文献   

14.
他曾是中国最早的打工仔,近几年因替伤残打工者打索赔官司而名震遐迩。1996年至今,他代理了600多起工伤赔偿案。为数百名伤残打工者讨回了公道。有人说他是“刁民”,是“不安定因素”;有人称他“侠肝义胆”,是“打工者的保护神”。他就是人称“中国第一打工律师”的周立太。  相似文献   

15.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0,(13):33-34
背景:2009年5月,一个名为“小三论坛”的网站悄然创建。创建者“新生活”是一名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当初他为写一篇关于婚姻法律的论文,上网搜索资料时,发现很多家庭被第三者破坏,当时他很鄙视“小三”。在浏览了大量“小三”的故事和情感博客后,他深感第三者现象已成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做电子商务的他突发奇想,创建了“小三论坛”。  相似文献   

16.
频频遭遇公路“三乱”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司机一样保持沉默,而是保留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权益。他的行为引起了全国很多司机的关注。他也很快成为一名“维权代言人”。2008年春节,他收到全国各地司机朋友的贺年短信,同时也接到不少电话,谈的大多是公路的“三乱”话题。如今细细算来,从2005年3月起,他已为同行代理投诉公路“三乱”事件350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监察》2011,(13):53-53
有人说,他是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有人说,他是铁面无私的“办案能手”。还有人说,他是敬业奉献的“忠诚卫士”。而更多的人说,他像呵护热带雨林的神鸟,在反腐倡廉的征途上,伴着五彩云霞的起落,伴着万家灯火的明灭,辛勤地奔波在望天树下浓密的雨林……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1,(30):4-8
他,背景模糊,衣履鲜明,社会经验貌似丰富,人生故事让人为之动情。在广州周边各大学校区,他是不少大学生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万人迷”的“创业导师”。他一再给大学生们描述的宏大“成功”和“财富”前景,在充满就业焦虑的二级院校攻城略地。  相似文献   

19.
李晓珍 《中国监察》2009,(12):50-50
从苗汝英的事迹中,我们找到一组组看似矛盾的人生角色。 作为冀中公安局纪委副书记,苗汝英干的是“得罪人”的工作,但他“得罪”的人不但不恨他,有的还亲切地称他为“贴心人”。监督要得罪人,查案更要得罪人,但苗汝英用他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纪检监察工作不是整人,而是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20.
案发前,他是北京市地税局炙手可热的“大佬”,身居要职,掌控着全市税控机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是无数老板追捧的对象;案发后,他又变为冥顽不灵的“斗土”,拒不供认自己的罪行,被网友戏称为“贪坚强”,他就是北京市地税局原票证管理中心主任刁维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