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带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生了13个子女,他是次子。童年时代,他帮助家里割草、喂猪、放牛。由于家里穷,无钱供他上学,每天路过私塾,他就偷偷靠近窗口看老师教书。父亲见他这么喜欢念书,就在他9岁时,挑着全家吃杂粮省下的一担大米,又借了几块大洋,  相似文献   

2.
刘爱生 《世纪桥》2011,(22):30-33
一、从晚清秀才到革命家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构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丧母,七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在12岁以后的十多年里,何叔衡一直过着边读书边耕田的生活。1902年,26岁的何叔衡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  相似文献   

3.
杜光华于1946年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师师长,他素以作风顽强、骁勇善战而威震敌胆。 1915年,杜光华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天林乡杨寺垭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他却在割草放牛,吃糠咽菜,过着贫困的生活。1932年10月,苦大仇深的杜光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震撼川北的升保农民暴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杜光华被编入红军第四方面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4,(11):34-34
方志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他英勇就义时只有36岁。虽然方志敏同志的一生很短暂,他的许多抱负和才华都来不及施展,但他在党史上的重要贡献却是不可忽视和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毕占云(1903-1977),原名毕隆兴,四川省广安县(今华蓥市禄市镇)人.9岁时,父母双亡,靠帮别人放牛割草维持自己与弟弟的生活.后随伯父到禄市镇面馆做水面糊口.16岁时入禄市乡民团练当差,后投身绿林,劫富济贫.1922年他到成都加入川军向成杰部.后又随唐生智部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营长.  相似文献   

6.
王淼 《世纪风采》2014,(1):32-37
邵式平,江西弋阳县邵家畈人,1900年1月生于农民家庭。他幼时在乡村读私塾,由于家境贫困,常常辍学,直至1916年虚龄18岁才考入弋阳县高等小学。在这里,他与来自漆工镇的少年方志敏“同窗三年,结为至友”(方志敏语)。  相似文献   

7.
程小波 《党史文苑》2012,(15):50-51,56
旧时私塾都有孔子牌位供先生和学生祭拜。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那块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的樟木牌子,方志敏曾揖过。出城北行三十余里,有个美丽的村庄,这便是方志敏的故乡漆工镇湖塘村。方志敏,乳名正鹄,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漆工镇湖塘村。他小时候体弱多病,直至4岁才会走路,但聪敏异常,酷爱读书,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方志敏的名字为世人所景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生于江西省戈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从小体弱却俊秀,在村里有“正宫娘娘”的绰号。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  相似文献   

9.
李德生出生在大别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丧母,给人家放牛为生。1930年2月,不到14岁的他就参加了红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当过7年战士,后从排长到军长,担任过各级军官,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在革命战争中,他能攻善守,打过许多大仗、恶仗,负过六次伤,立过多次战功。在刘邓大军中,他带的部队,是经常用来完成艰巨任务的“尖刀”和“拳头”,常常出奇制胜,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0.
1935年8月,方志敏在南昌惨遭蒋介石杀害,年仅36岁。毛泽东得知噩耗十分悲痛。全国解放后,他仍常常叨念着这位杰出的闽浙皖赣根据地创始人、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纯生前撰文回忆道:“毛主席多次对我说过:方志敏牺牲了,很可惜,是王明路线断送了他……”汪东兴近年也撰文说,毛主席常常怀念方志敏,称赞他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人,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毛泽东对方志敏的情感何以如此深沉笃厚?翻开历史卷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俩不仅仅是一般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而且每当革命的转折关头都具有类同的远见卓识。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在土地革命的烽烟中,他们志相同,心相通。并肩战斗锻铸了他们的挚情厚谊。 一、在农民问题上, 毛泽东与方志敏早有共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农民运动领袖,其中最杰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毛泽东、彭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了。  相似文献   

11.
陈立强 《党史文苑》2008,(12):48-48
在父亲黄道的熏染下,黄知真从小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底,黄道和方志敏在横峰、弋阳发动群众,准备举行农民暴动,年仅7岁的黄知真经常为大人们送信、放哨,方志敏十分喜爱这个聪明、机灵、负责的小孩,称他为“红色小警卫员”。  相似文献   

12.
面临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6月,时任江西省农协常务委员长兼秘书长的方志敏面对严峻的形势,在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后,主张进行有秩序的防御和退却,准备到反革命势力较薄弱而革命较有基础的赣西南一带农村从事革命斗争。他的想法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就在方志敏离开南昌前的这段时间里,在热心的同志们的撮合和鼓励下,他与缨敏结婚了。缨敏当时是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高材生,共青团员,与方志敏是同乡,由于以前方志敏常去广信旅省同乡会做革命宣传,两人便得以相识并逐渐建立了感情。事实上,在与缨敏相知相爱之前,方志敏曾结识过一位女朋友…  相似文献   

13.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清贫思想和朴素生活,是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体现,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及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象征。 清贫思想和朴素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 方志敏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他在《清贫》一文中说自己“从没有奢侈过”,以至在被捕时,两个国军士兵搜遍他全身一无所获,怀疑“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在方志敏看来,  相似文献   

14.
正193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只有36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他领导创建了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他在狱中用敌人提供劝降的纸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概述》等动人篇章,饱含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方志敏以共产党人高尚廉洁的品格,始终站在党和人  相似文献   

15.
正金秋时节。在七师一二九团六连1斗3号地,老远就听见四川口音的大噪门张孝平一边逐行检查拾花质量,一边大声说":老乡们,咋拾的棉花有生花呦!生花不能拾,拾的棉花里不能带大叶子呦!下午发现有人拾生花,杂质多的,都要扣秤呦!"这是他带领来自四川籍的90多名拾花工,严格要求拾花质量管理的场景。妻子毛顺兰高兴得合不拢嘴,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大声说:"今天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多亏团里面和连里面的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6.
乔信明是方志敏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一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同刘畴西等被中央分配到闽浙赣苏区,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方志敏的领导下工作、战斗,和方志敏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与方志敏共同抓军政工作1933年10月间,乔信明背起简单的行李,随同中央军校的干部来到闽浙赣省苏维埃所在地葛源。在这里,乔信明见到了久闻其名、曾获得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授予红旗勋章的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随后,方志敏就找乔信明谈话,在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战斗历程后,给乔信明介绍了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13,(1):33-33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清水塘,湖南韶山市人。 毛岸英的童年时代很艰辛。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从小跟着父母四处奔波,过着“吃百家饭,行万里路”的生活。8岁时,与母亲杨开慧一道被关进牢房。后来,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曾流落过上海街头,当过学徒,拾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相似文献   

18.
旱灾里的微笑 8月29日傍晚,75岁的潘仁和弯着腰在地里割草,“包谷都干死了,砍下来的玉米杆牛都不吃。”他说。  相似文献   

19.
2002年9月25日,中共灵丘县委在平型关战役遗址隆重举行庆祝平型关大捷65周年活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访问了曾经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狙击战、见证我党我军光辉历史的106岁的老红军战士郑富贵。唱着歌儿投身革命郑富贵1897年生于江西赣县老塘口村一个穷苦家庭。他1岁时,积劳成疾的父亲就死在地主的牛棚里。母亲背着他,拉着3个哥哥四处乞讨,才使郑富贵活下来。他不到10岁就给地主放牛,打短工,扛长工。忆及苦难的往事,郑富贵老人眼睛潮湿了,他非常痛苦地说:“18岁时,我当了水烟工,学徒。我想学成手艺后开家…  相似文献   

20.
冯仑 《党建文汇》2014,(4):58-58
12岁时。他开始替人有偿割草,一个假期下来,获得的启示是,草割得整洁、专业很重要。 14岁时,他在超市仓库里帮人打下手,学到的经验是,一定要确保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仓库里都有.绝不要出现卖断货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