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当前,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合理的社会结构,还取决于在发展中能否处理好社会公正问题.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并举,才能带来社会和谐,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3.
经济公正是当代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经济公正,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为经济公正创造了条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公正必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实现,反过来它又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近年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社会公正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加速演化的趋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公正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基本思想来源和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平等生存是社会公正的本质规定,历史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社会公正的基本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是社会公正的实践原则,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消除我国转型期教育的不公正现象,从而推进教育公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现象,除了资源、技术、人才等传统经济因素外,制度因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除了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安排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螘群 《理论建设》2006,(5):75-76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充分满足当代和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增强了城市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而城市社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城市人口问题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9.
论制度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财  葛宜超 《理论研究》2008,(4):12-14,F0003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制度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实现制度公正必须统筹好制度设计和制度选择的两大维度: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导致的社会风险根源于人工智能社会的不公正。为了更加全面认知人工智能的社会公正风险,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从“生产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深度自动化生产的社会,这可能导致劳动向下聚集、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分体化”等生产公正风险;从“分配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但个体性、空间性、时间性分配严重不均的社会;从“认知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可能导致理性认知剥夺、自控能力剥夺、自主选择剥夺的认知公正风险;从“发展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可能导致能量争夺、权责失衡和消极反抗等发展公正问题,进而弱化社会追求公正的动力。导致人工智能社会公正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资源有限性与人类和人工智能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核心诱因在于人类社会固有的不公正问题、最大障碍在于现有治理手段难以直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责任主体。对此,需要合理划定人工智能发展的能耗标准和比例、着力解决传统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穿透人工智能的“责任黑箱”。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公平正义 提升社会发展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与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两者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本文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必须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处理好公平正义与科学发展中的若干关系,是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追寻社会公正的发展过程,力求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公平思想,提出树立正确的社会公正观念;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的实现状况,论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通过剖析社会公正问题在我国社会凸显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促进社会公正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基本内容包括: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人的依赖,经过物的依赖,最终到能力依赖的发展过程;每个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目的本身,也是社会公正的最终归宿;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未来社会的分配公正呈现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过程。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启示:要实现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平等权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平等权的实现程度决定着社会公正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的重要保障.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从保护和尊重公民平等权出发,通过践行“三个倡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5.
论个体公正     
个体公正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对个体的基本道德要求,又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模式着力于培养“无私的个人”,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正的个人”的培养,导致了个体公正的缺失,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给社会公正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建设公正的社会,必须通过荣辱观教育、公民权利教育、责任感教育来培育公正的个人,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主体性基础和内在人格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义理论在当代西方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包括权利平等原则、分配公正原则及程序正义原则,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依据而建构的,我们只能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摒弃其不合理成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公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社会公正问题,从经济伦理、政治哲学等维度,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多视角地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维度来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于客观科学地认识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进一步推动和谐公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人的依赖,经过物的依赖,最终到能力依赖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未来社会的分配公正呈现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过程.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实现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并且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文章积极从绿色化学技术的角度进行探析,如何将绿色化学技术运用到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去,发挥化学技术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