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强 《党史文汇》2005,(9):18-21
瞿秋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 20多岁就承担起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开拓和指导的重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创始和初步系统化的工作.为此,蒋介石的谋士戴季陶曾这样叫嚣:"瞿秋白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 ?"  相似文献   

2.
《党史天地》2007,(8):8-9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宛希先、陈仕榘支持毛泽东兵退湘南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在同部分政治局委员商量分工时,提了毛泽东。瞿秋白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经瞿秋白手问世后,不仅震动中国,连共产国际也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和瞿秋白可为难得的知音。但当瞿秋白要毛泽东留在中央当宣传部长时,毛泽东婉拒了,他决心上山下湖,与绿林好汉交朋友,做改造土匪工作。国共分裂,国民党要杀共产党,眼下头等事是要抓枪杆子。瞿秋白无奈,批准了毛泽东的《湘南暴动计划》。毛泽东还要求中央从南昌暴动部队派一、二个团参加他计划中的秋收起义,瞿秋白同意了。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同志——中华民族的精英,36个春秋,短暂而富有魅力。扼腕惋惜之余,学习、了解瞿秋白的人生厉程,从特定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苦闷探求的人生观转变时期(少年时期——1922年底);(2)积极贡献的革命斗争时期(1923年初——1935年2月);(3)冷静思索的正视人生时期(1935年3月——就义)。也许划分得并不科学,但这样相互关联的三个时期,构成了瞿秋白的人生主线。而其中瞿秋白青少年时期在苦闷和孤寂中求索形成的人生观对后来的人生历程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瞿秋白人生观的转变加以浅显的阐释,揭示社会转型期瞿秋白人生观转变形成的过程。或许对今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们人生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从1931年9月开始,尽管瞿秋白已离开中共中央权力核心,但国民党政府仍把他作为"共党要犯"重点搜捕。对于瞿秋白这样的"钦定要犯",谁家藏匿,一旦被国民党当局发现,不但免不了牢狱之灾,说不定还得杀头,但鲁迅为了保护瞿秋白却不惜以身试"法"。瞿秋白曾对人讲,鲁迅在他危难之中临危不惧地保护了他。  相似文献   

5.
晓农 《党史纵横》2004,(4):41-41
项英杀妻瞿秋白被捕后的头两个月,并没有暴露身份,后来是谁出卖了他?至于叛徒的怀疑对象,毫无疑问是与瞿同时被捕的两个女人——张亮和周月林。因为当时与瞿秋白一同突围的4个人,何叔衡已当场牺牲;邓子恢突出敌人包围后来到永安县境,很快找到了游击队;只有张亮、周月林与瞿秋白一道被俘。两个多月后,瞿秋白的身份被敌人知悉,屡次劝降不成后由蒋介石下令杀害。而张亮与周月林在关押3年后被释放了。显而易见,瞿秋白是被这两个女人出卖的。不但一般知道以上历史情形的人,都有着这样的看法。就是作为张亮丈夫的项英,也是这么认定的,因而在怒不可…  相似文献   

6.
1 1920年,瞿秋白作为《晨报》的新闻记者来到了莫斯科。当时的苏联正值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经济十分困难。在苏维埃政府号召捐献时,瞿秋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金壳怀表献了出来,而政府为表达对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中国同志的革命友情,又回赠给他一块钢壳怀表。从此,它一直伴随着瞿秋白。  相似文献   

7.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他非但没有懊丧,诚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反而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他也因此而与鲁迅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知己的同志。上海的3年时光,虽然在白色恐怖的肃杀气氛中生活,可是,瞿秋白的心情是愉悦的,他终于又能“回过去再生活一遍”,读书、写作,重新感觉这“最惬意的事”。可是,当他就要离开上海,离开鲁迅,一种怅惘、寂寞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瞿秋白被王明一伙排挤出中央,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利用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特有悟性,开始阅读和写作。“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瞿秋白在从事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三、瞿秋白“推求”的特点和意义由于《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没有直接提供瞿秋白较为全面的“最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过程,更由于一个人对一种理论的接受受制于众多因素,尤其对他这样富于理性的探索者来说需要在思想上廓清许多问题和疑虑,因此本文只能更多通过实践轨迹展示瞿秋白“推求”的客观性,而难以详细呈现他拉直每一个问号的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9.
“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也不杀”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其中谈到镇反问题,他说:“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饶漱石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这样的人杀了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就要来比,许多人头就要落地,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可以杀错人。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第三条,消灭证据。镇压反革命要有证据。这个反革命常常就是那个反革命…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传播、瞿秋白早年思想的变化和其在党内的经历与地位分不开的。瞿秋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进行阐扬,代表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但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多的还是列宁主义,所以也不能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1.
原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在回忆瞿秋白囚于长汀的情况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当时有个军医叫陈炎冰,我很怀疑他是地下党,他常帮助瞿秋白向外地发信,杨之华与他也通过信。”陈炎冰何许人?他后来的下落如何?我  相似文献   

12.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反帝革命风暴。在党对五卅运动的领导工作中,瞿秋白“作为党的中央局成员,作为党创办的《热血日报》的主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党中央的这个非常确切的评价,可以从《热血日报》创办前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从瞿秋白亲自撰写的发刊辞、19篇社论和若干篇作为补白的“小言”所发挥的战斗作用充分反映出来。顶风破浪创日报自从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被杀事件发生后,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就多次开会,提出了指导斗争的方针、口号和策略,并…  相似文献   

13.
值瞿秋白同志在汀州英勇就义57周年之际,长汀县民政局组织编写的《瞿秋白在汀州》一书,于今年6月中旬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18万字,主要内容有: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中共福建省委、省府对瞿秋白光辉一生的介绍和评价、瞿秋白在汀州的部分遗作、对瞿秋白在长  相似文献   

14.
文摘精萃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 1923年,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带回了当时苏联的国歌——《国际歌》,并着手翻译。他住在北京的叔叔家中,房间放了一台风琴,他对照歌曲原文,仔细斟酌,每译好一句,就在风琴上自弹自唱,直到配上原来的乐谱才接着译第二句。在翻译“国际”一词时,瞿秋白绞尽脑汁,反复推敲,因为这个词在中文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一长串音节,如果直译则很难奏唱。经过一次次的实践、练习,他决定采用音译,庄严地唱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样音译的处理使歌词和曲子和谐地统一起来。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罗汉岭前就是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的。  相似文献   

15.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只活了36岁。他是中共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位主要领导人,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就义前,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沉着、镇定,挥笔写下了多首诗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共有7首,瞿秋白还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等,以本来的面目留在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中,就是这篇《多余的话》后来一度让瞿秋白长时间背负了“叛徒”的罪名。今年是瞿秋白诞辰11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看看瞿秋白去世后,发生在瞿秋白身上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徐启基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1996年第6期上著文,评价瞿秋白的绝笔诗认为:“这首绝笔诗,反映了这样一种健康思想:他由于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虽身处逆境也不忧伤”。笔者对这一结论略有不同意见,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瞿秋白的绝笔诗题为《偶成·集唐人句》,由序、诗和跋语组成(此处不再赘引),其中叙述了夜梦景象、翌日因感读诗、集句得诗与临行言志的过程。全篇记述完整,思路清晰,、文字精炼,是我们研究霍秋白当时心境和理解这首诗的第一手资料。同样,瞿秋白在狱中所写的长文《多余的话》和其他诗作,也是…  相似文献   

18.
青年瞿秋白曾经受到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存在思想交集,这为瞿秋白转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到达俄罗斯之后,瞿秋白发现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调和不可能,最终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变。之后,瞿秋白对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主张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从阶级本质看,民粹主义是"小资产阶级式的革命主义";从思想特征看,是"农民式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俄罗斯民粹派的革命实践,瞿秋白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认为民粹主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没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因而失败是必然的。瞿秋白对民粹主义的分析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着眼于中国也是农民国度这一国情,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教训,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瞿秋白主编的一些党报,《红旗周报》和瞿秋白的关系不是太紧密。《红旗周报》发表瞿秋白的文章不到20篇,且篇幅大都较短。但是,瞿秋白是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才逐渐开始在《红旗周报》发表文章的,这是瞿秋白在党内遭到批判被边缘化后为重新适应"左"倾中央而做的最后努力。《红旗周报》见证了瞿秋白的努力,最终也以一篇社论和一篇署名文章宣告瞿秋白希望的彻底破灭。而《红旗周报》也在不久后的1934年初停刊。瞿秋白政治生命的基本终结和《红旗周报》的停办,伴随着中央红军的长征,正象征着"左"倾中央极端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在书赠瞿秋白的条幅上写下的话。瞿秋白是被鲁迅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彼此之间建立的友谊却深沉厚重。在瞿秋白处于生命危险、生活最为困难的境遇时,是鲁迅冒着生命危险给予了他最真诚、无私的帮助,这才让瞿秋白有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