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揭示出,理解唯物史观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单纯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水平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本质直观"的问题。而直观的重要前提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从价值取向基本态度上,"观者"与"被观者"心灵相通合为一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国社会发展时也需要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那样,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本质直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认识一直处于批判的主导立场,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资本主义,意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所转变。本文试图通过读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一书,以人道主义批判为主线,重新寻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鹏 《世纪桥》2014,(2):52-53
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只有清楚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才能理解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引入是在《德法年鉴》时期,这一引入是以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向为先导、以批判市民社会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为其指向的。其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实证的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关系概念的内容作了系统展开,在本文中,马克思建立了独特的人本学的社会关系发展学说,成为其后唯物史观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阐明无产阶级国家作用和演变、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文献,是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哥达纲领批判》的汉译文在《先驱》创刊号上部分问世,译者为重远(邓中夏),是《哥达纲领批判》百年汉译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本文通过文本考释,旨在探析邓中夏译文的译介动因、传播特色及其与2012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哥达纲领批判》译本的对比,以此深入理解该译文在《哥达纲领批判》汉译传播史中的重要价值,并对新的时代背景下溯源《哥达纲领批判》百年译介传播脉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最初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将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长久的陈痛”,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又叫过渡时期;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又叫低级阶段,第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一理论是以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则只在个别场合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多维性与发散性成为理解马克思理论发展史必须重点剖析的一个文本。《手稿》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未来理想社会建构的理论路径,是青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次具体的哲学式刻画,也是揭示他共产主义思想形成过程的经典性文本呈现。具体体现在共产主义思想由哲学批判转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的理想化设定到人性的现实规定和人的社会性的发现三个维度的理论认识跃迁。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综合运用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需要在科学判定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建构真实的共同体,这无疑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并结合时代问题进行守正创新。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市场与国家关系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洪刚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过渡时期的市场与国家》一文研究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8.
王宪章 《奋斗》2014,(12):56-58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1.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5,(10)
弗兰尼茨基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异化、辩证法等范畴的阐发,对马克思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并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线。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就在于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弗兰尼茨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正晚年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遒劲的笔意,于1875年抱病写就《哥达纲领批判》,这是马克思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青涩到成熟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意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形成。其中,《哥达纲领批判》有关"过渡时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体现出的现代性思想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阶级冲突的社会,表现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后果将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冲突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为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极其洞见的阐释,为理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阶级"视角,为社会变迁提供了物质性解释,为社会学的冲突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其批判旨趣也为社会学开创了批判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建刚 《党员文摘》2008,(12):33-34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不久的1982年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共产主义制度能够改变自己吗?》。  相似文献   

13.
臧峰宇 《求实》2007,1(10):32-35
从颠倒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在详尽论述市民社会的同时,对其加以深刻的哲学—经济学批判。这种批判开始于马克思诉求政治理想的早期,经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等领域的多重审视,完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指出现代政治国家的弊端,勾勒了人际和谐交往图景,从中不难看到,市民社会的扬弃与人的异化的消解同步,超越市民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经典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一七年。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列宁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国家观,捍卫了并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把这一学说推进到新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可谓中国学坛的多难之秋。许多学者及其学术观点遭到了严厉的政治批判,酿成了桩桩荒诞公案。其中引发不良后果较为严重的,是当年7、8月间开始的对著名学者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的批判、对早期理论家杨献珍“合二而一”的批判、对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家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苦肉缓兵计》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冯定《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离不开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资本论》。《资本论》发现了阻碍人的解放的现实力量——资本,从而使得共产主义真正深入现实历史的本质中。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是别的,正是指瓦解资本主义历史中深层的资本运作逻辑,把现实的人从对资本的依赖中拯救出来。离开《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历史,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被抽象为某种传统的历史哲学,共产主义则必然被曲解为这一历史哲学所设定的终极历史目标。相反,澄清《资本论》同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则能够打破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形形色色的超历史理解,拯救现代人的信仰迷失。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科学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消费品分配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首见于他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在这之前,马克思还没有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因而也不可能提出与两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不同的分配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相似文献   

18.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统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实践为研究视角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体会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理论建构、思维转向和现实变革,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体系以及哲学批判、政治学批判、社会学批判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小静  高晓霞 《唯实》2022,(4):21-26
被誉为"共产主义出生证"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最早传入中国,同时也是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言》在中国译介、出版和传播的历程见证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不断深化,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汉译的传播轨迹.在《宣言》的众多译本中,中央编译局译本是目前国内流传最广的译本.然而,当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划分了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指明共产主义建设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致,不可一蹴而就。《哥达纲领批判》对我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现阶段基本国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