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主题、研究重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理论形态的转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展开,作为这一实践过程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发生主题的转换,即由斗争哲学向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转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出这一任务,而是建设这种哲学.我们有丰富的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建设哲学,但大量存在的是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我们需要建构的是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建构,关键是实现由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向叙述形态建设哲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主题、研究重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理论形态的转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展开,作为这一实践过程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发生主题的转换,即由斗争哲学向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转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出这一任务,而是建设这种哲学。我们有丰富的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建设哲学,但大量存在的是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我们需要建构的是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建构,关键是实现由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向叙述形态建设哲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的转换为最和谐思维的意义.和谐思维具有建设性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具有内在联系,构成其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辩证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提升到普遍性,找出它们的辩证规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则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建设事业服务的中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中介,变为我国改革和开放的现实过程。21世纪将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余卫国 《探索》2011,(4):187-191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创新理论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实践为框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一体,既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又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张永光 《新视野》2015,(3):23-28
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也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是革命哲学与建设哲学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实践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人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但仅仅是"形式上无系统"的建设哲学。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然后再由实质上的系统上升为形式上的系统,形成由范畴、命题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7.
韩庆祥 《求实》2016,(4):39-39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央党校的哲学学科具有辉煌历史和良好传统,拥有雄厚的历史积累,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中央党校注重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央党校特色。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如何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本期邀请中央党校两位学者,就“直面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个主题进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求贤》2014,(8):11-11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特别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是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推动各项工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基本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它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人有着完善和提高的作用,通过学习,人能够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正在转变为建设性哲学,它与时俱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哲学范式;"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哲学范式;"主体选择性"哲学范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哲学范式等。这些哲学范式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在改革艰难期和社会转型期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范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培养一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骨干队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习哲学思想发展史,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观点和新体系,并使之融汇在中国民众的精神构架中。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的哲学基础,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必要进一步廓清其基本含义,明确其何以必然、必要,及其主要着力点。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大众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筹能力和实践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的形成,是思想理论体系化、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理论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方法论内容,其大致可概括为实际出发论、问题导向论、系统协同论、互补建设论和渐进改革论。习近平法治建设哲学方法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普适性,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宝库,理清并型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启发并激励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的形成,是思想理论体系化、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理论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方法论内容,其大致可概括为实际出发论、问题导向论、系统协同论、互补建设论和渐进改革论。习近平法治建设哲学方法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普适性,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宝库,理清并型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启发并激励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有成果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提出的治国方略.它以“发展”为主题.准确的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党建动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于2012年5月25日在会见北京军区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决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大力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努力开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胡锦涛强调,要把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常抓不懈,深入持久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引导各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学形式与实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和统摄地位.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远健康发展、最终建构中国现代哲学等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过程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方面成果的哲学提炼和升华.这两大"内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始面对的复杂性难题,它也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内在性"学术资源和由此决定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