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天底下除了傻子之外.相信没有谁会不怕死亡.我既然选择从和平走向危机四伏的海地维和之路.也就时刻做好为和平事业做出牺牲的准备。——摘自赵化宇海地维和日记  相似文献   

2.
唐晖说:从入警那天起,我就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做一个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内不愧心的合格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3.
春晚小品《火炬手》被评“质量一般”,收徒仪式被批像“教主登基”,春节刚过,本山大叔似乎颇为不顺。 当赵本山的小品被认为理所应当给观众带来惊喜时,失望就注定是不可避免的。十几年来,赵本山给过年的中国百姓带来的欢乐不计其数,他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和精彩节目,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娱乐王朝。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0,(9):21-21
1980年,王希海的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当时仅有25岁的王希海的肩上。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希海先是毅然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后来又跟单位请了长假,直至最后下岗失业,一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春晚是每年必备的“宴席”,那赵本山的小品毋庸置疑便是其中的“招牌菜”。现如今一提到春晚,街头巷尾人们讨论的话题就是:“赵本山今年有什么节目?”  相似文献   

6.
胡璇 《求索》2012,(3):192-194
赵本山现象已成为社会媒体和各文化阶层普遍关注的文化焦点之一,它是出现于特定时空,在历史和社会的多重因素聚合交融之下的必然爆发,它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当代文化奇观。探讨赵本山现象的形成过程并不在于描述现象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对赵本山现象这一文化奇观形成过程层层深入的剖析,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大众复杂的文化心理,发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的驱动作用,以及各种文化力量之间互利互赢、相互制衡的复杂关系,以此深刻揭示赵本山现象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象征性文化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赵本山的小品裹挟着亿万观众的笑声和赞誉,不知不觉中向我们走来,继而风靡全国。他的小品表演艺术就像一尊浮雕,鲜明地凸显出来,占据着中国小品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小品让世纪之交的中国充满了朗朗笑声。  相似文献   

8.
《小康》2009,(4):51-52
著名二人转专家马力说,他搞了一辈子二人转,现在火到如此地步,简直有些不可理解。在赵本山成功地实现了二人转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之后,2008年,他创造了l亿票房的记录,同时,二人转还“转”动了几万人的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每天有近千个演出场所上演二人转。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障世界》2006,(8):30-30
“小品王”赵本山有两个身份:一是著名笑星,一是文化产业商人。从1999年开始,赵本山在央视春晚几乎年年获大奖;在商战中,赵本山也几乎百战百胜。记者赴沈阳采访赵本山之际,对商人赵本山的发家传奇、刘老根大舞台的经营以及本山传媒来了一个全面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法制》2011,(33):30-33
靠卖煤和运输,掘来第一桶金;依托央视春晚,不靠名气走穴;政府有请必到,人脉关系畅通;只投资电视剧,不动电影奶酪;投资教育产业,建立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11.
春晚导演与赵本山的纠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除夕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央视春晚,看到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听到像什么“走进一个苞米地,省略多少个字”,大家都在笑,他10岁|的女儿也坐在一边跟着笑,他就觉得特尴尬。无独有偶,昨日我收到一封来自广西的信,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从事审判工作25年的女法官,以不凡的胆识严厉办案,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以女性特有的韧性和柔情,为铁一样的法律增添了人性的光彩。她默默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成绩,声誉全国。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检察官,江苏省江阴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邹志强在他30多年的检察生涯中曾亲手将多名犯有轻罪的外地青少年送上审判席,他和这些少年犯们之间并没有交恶。反倒胜似亲人。  相似文献   

14.
<正>在周口市淮阳县黄集乡后家行政村,提起村支部书记李恒庆,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他用勤劳智慧创造着人生的价值,用古道热肠传递着人间大爱,用建言献策诠释着人大代表的时代内涵。他身兼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三级人大代表,担任河南泰恒集团公司董事长、淮阳县黄集乡后家行政村村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5.
十年来,他将自己阳刚身躯化为绕指的柔情,把苦涩的汗水化为滋养甘露,尽情哺育、滋养那些祖国花朵,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幼儿园里的“男阿姨”。他,就是辽宁省政府机关幼儿园教师崔大志。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7.
宋丽莉 《黄埔》2009,(3):29-30
莆田市区雷山之麓,梅峰寺依山而建,殿宇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古时因山上遍植梅树,被喻为“梅林佛国”。在那里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者,时而悠闲信步,时而闭目养神,虽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特别是刚健的步履,依稀可见军人的风采。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炳宪。  相似文献   

18.
林华 《台声》2011,(2):60-61
想起我的父亲,心头总会隐隐地痛。关于他内心的快乐和苦闷,我始终不甚了解。这缘于他的突然离世,也缘于他的不善言辞。有时我感觉父亲离我很远,有时又好像近在身旁。当我思念他的时候,我常常会注目凝望窄无一物的墙壁。  相似文献   

19.
张立勤 《人民公安》2010,(21):59-59
<正>喝茶,是父亲的最爱。喝茶,就得喝浓茶,浓茶才叫做好茶!——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父亲一闲下来,总会泡一缸子茶,看着茶叶儿在水中舒展开来,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水中悠悠浮动,像是跳着曼妙无比  相似文献   

20.
周元亚 《黄埔》2008,(3):58-60
父亲自1976年4月去世至今已有30多年,这篇稿子是我在阅读母亲张素我让我保存有关父亲的大量资料之后整理出来的。我无法控制自己想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阅读,因为越读越接近了父亲,越读越觉得父亲的亲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