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北京市流动人口流动行为特征与其迁移意愿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表现出全新的特点:留京时间长,居所和职业稳定性高,社会地位上升缓慢,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人口流动特征与迁移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收入状况改善是强化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为背景,利用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群以独居为主要方式,已婚人群中以采取与配偶同住或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者居多.但是,已婚人群中仍旧有超过70%的人与配偶或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分离.在京时间较长,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经济条件的流动人口实现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朱晓进 《民主》2013,(8):28-29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以江苏为例,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2011年年末,江苏常住人口总量为7899万人,流动人口约占22.6%,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家庭是城乡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进江苏省委会在江苏调研时表明,  相似文献   

5.
代差与代同: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岚 《青年研究》2012,(3):21-29,94
本文通过分析两代人在家庭主义认同的不同维度上的代差与代同后发现,青年人对于家庭主义的认同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导致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青年人更多地强调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有别于父辈认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家庭主义"。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户籍管控与流动人口民生之间的缓冲剂,居住证制度对家庭化迁移具有现实政策效应。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PSM方法,根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剖析居住证制度影响家庭化迁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居住证制度对家庭化迁移具有直接的政策效应;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居住证制度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家庭生命周期在居住证制度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中发挥着调节作用,从家庭形成期到扩张期再到萎缩期,居住证制度影响效应呈现出先变大后减小的阶段性特征。为稳步提高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规模与质量,可从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角度入手,完善相关政策满足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需求:转变政策理念,推动居住证制度变迁;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居住证可及性;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分类分层、主体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在此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形态在发生深刻改变,对国家战略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为此,需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规范化的管理和均等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姚俊 《青年研究》2012,(3):85-93,96
本文通过对N城15个家庭及其成员的观察和访谈,发现了"临时主干家庭"这种新的家庭结构形态。在这种家庭形态中,家庭结构出现了时空分离的现象,家庭结构的选择成为一种家庭策略;而具体的家庭结构的形成反映出了满足个体需求、代际不平衡、女性主导以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9.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里老人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集体经济时期老人权威受到挑战并动摇。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人在家庭中权威彻底丧失。家庭权威变化使代际关系重心下移,老人在家庭中地位边缘化,代际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并使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以家庭养老为基础,逐步推进完善多元养老体系建设,树立和培育新的家庭代际伦理观念,政府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和谐的平等民主的代际关系的建立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9)
近年来,中国大陆留学生的新移民数量激增。相较于传统的华侨,摆在新移民面前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引起大家关注的莫过于国内父母的养老问题。中国大陆最早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迈入老年期,父母的养老选择成为年轻新移民无法回避的问题。为花甲之年的父母申请移民外国、享受国外的养老福利,还是让父母留在国内、自己做"海鸥"或干脆举家海归?让不少独生子女新移民徘徊难决。  相似文献   

11.
《青年研究》2021,(2):32-40
基于"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住房资助获得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差异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城镇户籍及本市户籍的青年群体在住房资助获得上更具有优势;购房时不同年龄群体在获得父代资助上差异明显;相比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父代资助;在青年群体中,家庭背景对住房资助获得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发现揭示了家庭背景对财富代际传递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的住房分层与财富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暴发后,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戴口罩的行为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内部争论直至社会争论引起广泛讨论。青年群体的丧呈现出一种强烈而真正的个体行动力,进而整合成一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老年群体的养生一方面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认命,让年轻一代难以认同的偏执甚至麻木和行为上的不作为。二者都是个体基于自身生活处境所形成的一种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乡发展要求要素的充分流动,对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土地既是束缚,也是保障。造成这种两难困局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进程不相匹配以及不同土地流转方式的收益不对等,城乡"二元"结构下摆脱困局有三大制度障碍:土地产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需要从全局视角的利益分配着眼,基于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土地收益分配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移,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形成,"凤凰男""孔雀女"结合的家庭模式越来越成为社会学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出身背景、成长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同的夫妻二人能否在家庭中和谐共存?"凤孔"组合的家庭是否会比一般性组合产生更多的家庭矛盾?这种产生于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家庭文化背后还有怎样的社会成因和现实特点?这些问题又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下获得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昆仑 《学理论》2011,(31):235-236
2008年以来",90后"逐渐取代"8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在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比较中可以发现",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道德呈现出共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状态。其中",90后"大学生在道德责任意识、利益选择和择业观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一种具有亲属关系的社会系统,它具有特定的情感、价值观和信念。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习俗各有渊源,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差异巨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伦理规范、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也迥然各异。我们从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探寻中美家庭在个人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和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城市规划视角,特别是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出发,判断北京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从而对北京流动人口增长趋势作出判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加强区域协作,引导人口在区域的合理分布;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流动人口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杨文超 《学理论》2008,(1):46-46
近年,各级政府都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政绩去抓、去落实,而且确有成效。这真是个可喜的现象,它彰显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说明了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政府角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孝"的原初意义属于家庭伦理学范畴,是用以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闻关系的伦理规范,它包括爱亲、养亲、敬亲和谏亲等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某些内容显示出了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解决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仍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法获得公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对于提升流动人口福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社区视角,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和健康服务利用的政策框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对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有责任也有条件再次走在全国前面,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