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司法公开作为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法院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权利,落实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人民法院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判、裁判文书等全面而深入的公开,化解社会公众疑惑、树立司法公信与权威、弘扬法治精神。随着司法公开理论与实践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司法公开可以倒逼司法能力的提升,促使审判工作更加严谨细致。  相似文献   

2.
司法建议作为审判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方式,已被各级人民法院广泛运用。司法建议以"柔性司法监督"的特性延伸法律服务领域,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其预防矛盾、综合治理、服务大局的价值意义也由此彰显。因此,我们将司法实践中有效的措施规范化,把具体实践理论化,以此形成更加完备的司法建议制度,更好地发挥审判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人民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职能。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根据司法权的本质属性、职能范围、运行规律来进行。司法权是人民性、政治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其中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政治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法律性是人民性和政治性的"生命形式"和实现机制。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职能定位,即依法履行司法职能是其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是其人民性和政治性的本质要求,合法性是其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能动司法应当成为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导向,只有坚持能动司法才能实现司法的法律效果与司法效果的统一,提升司法的社会公信力。而能动司法必须坚持司法法律性的底线,解决好"能"与"不能"的关系问题,针对目前能动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应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琪 《中国审判》2021,(4):56-57
下好疫情防控“先手棋”,“互联网+立审执”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审慎善意文明司法理念,保障纾困惠企司法政策得以有效落实;打好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组合拳”,司法便民利民举措不断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人民法院各项司法保障服务大局工作稳中向优。  相似文献   

5.
张永胜 《政府法制》2014,(22):59-59
山西省文水县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6.
刘丹  曹建波 《法制与社会》2012,(32):125-126,129
"公正、廉洁、为民"作为人民法院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司法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系统的整体。它高度浓缩了当代中国法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广大法官必须共同尊奉的行为准则,是履行神圣职责的共同思想基础,更是人民法院的生命之魂和精神旗帜。本文将从司法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背景、内涵、意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提出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各项工作,制约了法院工作和法院自身的科学发展。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无疑是影响法院司法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此,笔者从自己任职的湖北省嘉鱼县人民法院机构和人员的现状出发,通过与周边兄弟法院、本县其他政法机关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樊传明 《证据科学》2015,(2):143-151
行政司法程序对于审查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保障行政行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行政诉讼实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行政司法程序的制度价值,可以通过实证评估的方法进行测量。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项目的调研数据,反映了我国行政诉讼在及时受理起诉、符合程序公正、有效执行裁判、提供有效诉讼救济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行政司法程序的运行情况与法官形象之间存在正关联,对于这种关联可以进行多种解释。对于行政司法程序的评估,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视角偏差、社会信息供给负面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为了深入推进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科学发展,我们有必要回顾三十年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发展历程,梳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思想理论与实践进程,总结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成就、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人民法院司法统计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这种部门负责的垂直体制和工作机制从司法统计专业化特点出发,有利于司法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利于统计参与司法审判工作管理。但由于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的主导地位和司法统计工作的隶属性、辅助性、服务性角色,导致司法统计工作改革长期滞后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司法统计工作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呈现出许多困难和矛盾,影响司法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必须转变观念,以司法审判管理和信息咨询为进路作全面的改革和再造。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mall-scale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autistic adults who have had experience of the family justice system. While participants related some positive elements to their experiences, in particular with regard to the willingness of professionals to try to learn more about their clients’ needs, the overall picture showed significant concerns. The reports given showed significant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autism, and a system which struggled to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which would allow autistic court users to have access to justice on an equivalent basis to non-autistic litigants. This situation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position regarding other disabilities in the Family Justice System, but also to the relatively greater level of provision for autistic people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Based on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good practice in other areas,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that could be adopted by the Family Court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2.
“程序公正感受”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 世纪 ’" 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程序公正的研究从伦理哲学分析转向社会心理学分析,试图揭示程序公正的心理规律。研究发现:程序公正的要素并没有绝对标准,具有一定的情境敏感性;不过,程序公正在促进人们接受法律、法律决定和从事积极行为等方面具有比结果公正更为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甚至具有跨越文化、种族、性别的普遍性。为了对此进行解释,西方学者提出了发言权理论、团体价值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公正启发理论等模式,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程序公正也有可能成为社会权威转移真实矛盾“欺骗”社会成员的统治策略。对于转型期的我国,程序公正感受研究带给我们的不是其具体的结论,而是告诉我们,研究公正问题时,应当抛开宏大话语,努力探寻中国人心目中的公正观。  相似文献   

13.
石雷 《时代法学》2012,10(5):101-107
英国家事案件审判体制的变革顺应了社会发展,反映了民众呼声,从最初由宗教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发展到20世纪末建立完整的三级家事案件审判体制,即家事程序法院——治安法院中由家庭问题专家开庭审理案件;郡法院;高等法院家事法庭。英国家事案件审判体制变迁的司法理念包括建立专门的家事法庭;设立专门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机构;重视和解和调解工作。对我国未来司法体系变革的启示是:建立专门的家事合议庭;建立配套的儿童保护机构;完善家事纠纷中的法院调解。  相似文献   

14.
容缨 《政法学刊》2003,20(4):9-12
个案监督是我国一些地方人大近年来开始运用的一种监督方式,但对它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实践中存在不同看法。从保障审判公正的角度看,个案监督这一做法与独立审判原则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人大对审判工作的合理监督,应当着眼于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全局性的监督,以维护法院的独立审判原则。  相似文献   

15.
陈学权 《法学杂志》2020,(1):99-112
有关辩护律师法庭地位的理论学说,大体可归纳为辩护人系司法机关、辩护人系当事人的利益代理人和辩护人系限制的司法机关三种类型。我国对辩护律师法庭地位认识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从司法机关理论到当事人利益代理人理论的转变过程。综合考虑我国对律师的管理及定位、我国刑事司法对实体真实主义的追求、刑事审判模式的职权主义传统及未来的改革走向等因素,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辩护人的地位宜建立在限制的司法机关之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理想国》的正义论是一种分配正义原则,它依据公民的德性获得程度给予其对于正义的知道限度。不同等级的公民依据其德性行使其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即为正义。这种正义论强调正义本身的身份角色,带有一种回归古希腊英雄社会的色彩,即德性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人的公民品质,并表现在角色所要求的行为之中。《理想国》正义论的贡献在于终结自然正义建构社会正义,至此正义原则成为城邦统治秩序的象征。秩序的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这是《理想国》奠定的人文主义基石。  相似文献   

17.
18.
论当庭宣判     
瓮怡洁 《政法学刊》2005,22(1):74-79
当庭宣判对于实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以及提高诉讼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定期宣判被普遍化而当庭宣判则成为例外的做法,这种现象弱化了法庭审判的功能,导致许多案件的一审、二审甚至再审程序被架空,加剧了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同时妨碍了社会公众对审判活动的监督。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庭前和庭审阶段存在的问题使法官难以当庭宣判;立法上存在的缺陷使法官不愿当庭宣判;错案追究制使法官不敢当庭宣判。要实现当庭宣判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A comparison of the procedural justice judgments of attorneys and those of lay people judging the same procedures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generate new information on what factors affect judgments of fairness. In a survey of reactions to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procedures in a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attorneys and lay people involved in tort and contract cases were asked to judge the overall fairness of court procedures and the fairness of specific procedures used in arbitration hearings. The respondents were also asked for their judgments concerning the favorability of the procedure's outcome,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the case heard and decided by an impartial third party, and their side's control over what happened in the case, all of which are factors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to affect procedural fairness judg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attorneys gave higher overall fairness ratings than did litigant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procedure assigned to the case. In addition, attorneys and litigants appeared to use the same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fairness of procedures, although they disagreed about where the procedures they experienced fell on these dimension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耿利航 《法学研究》2006,28(3):63-76
群体纠纷人数众多,法院采取某种形式的合并审理,使一个司法判决对多数人具有约束力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然而,随着判决约束人数的增加,不但诉讼代表者越来越有可能脱离法院和多数当事人的控制,而且伴随着司法裁决涉及利益的纬度、参与社会决策和资源分配的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大,司法所固有的局限性就越发凸现出来。诸如证券欺诈诉讼等群体诉讼是否能够采用集团诉讼模式,首先不是一个理论构建或者如何和本国民事诉讼法相衔接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司法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