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龙族的手工艺品有藤、篾编制类、纺织类、木制类三种。常见的篾编类手工艺品是用于盛装东西的器物。其品种很多,从男子经常使用的旱烟袋到妇女喜爱佩带的挎箩;从盛装粗粮的大背箩到储存食物的小饭盒;从劳动用具背箩、簸箕等到珍藏用物的果品盒、针线包以及妇女专用的手镯、耳环等应有尽有。编织的材料是树藤、筋竹、毒竹等,其质地坚韧柔软,不易折断,可以削出极薄的篾片。独龙族的编制技术很精湛,编出的器物精致美观,轻巧结实;有的做工到了盛水而不漏的程度。独龙族藤、篾编制工艺用品的产生与他们古老的生活习俗相关。历史上,采集是人们获…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岁的李加云是云南省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手竹编绝活,让他成为云南省甚至全国竹编业响当当的"人物"。宜良市地处滇中,自古有"滇中粮仓"之称。明朝实行戍边屯垦,将江南的竹编技艺传入滇中,在宜良的各个乡镇蓬勃发展了数百年。当地的老人都说:"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村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宜良县古北城镇茴香村出产的大箩、小箩、簸箕、  相似文献   

3.
邹渊 《求索》2013,(9):84-86
殷商时期是器物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器物名类众多,总量巨大,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在表意系统为主的甲骨文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还原。甲骨文有大量字形整体或部分直接描摹器物形体.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形体和器物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器物形体.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重新理解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用鼎用车、用斧用钺、商人乐政等礼制规定,并通过字形分析,论证了殷商曾盛行丧葬用凡、宜弟弃子和部落防御等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4.
独龙族妇女文面作为独龙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将随着文面女这一民俗承栽主体的陆续离世而逐步消逝.独龙族妇女文面习俗的产生与湮灭的过程,反映了文化交流对民俗的直接作用.独龙族本土文化中不同群体、外来文化中不同角色的个体对妇女文面这一民俗的态度和看法,在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重塑,进而影响和改变着民俗承载主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运》2013,(4):F0002-F0002
近年来,吉林省妇联设计实施了"吉林巧姐"手工艺品制作项目。到目前为止,全省扶持建立30个妇女手工艺品协会、99个妇女手工艺品制作基地,带动5万多名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就业。  相似文献   

6.
上海对口帮扶独龙族工作于2006万元启动以来,云南、上海两省市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认真编制项目规划,预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到目前已落实3900万元,切实解决独龙族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两省市民族工作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入调研、认真筹划、精心实施.  相似文献   

7.
器物描写在汉赋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并体现出三大特点:注重描述原材料和器物的本性与材料的生长环境或来源处之间的神秘联系;提倡在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上顺应自然物性,遵循自然规律;突出表现了各种器具在外观上与天地众物以至人的相似相通之处.这些特点都与汉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也许是苗乡山水的秀丽,孕育了苗家妇女灵巧善艺的双手。绚丽精湛的苗家刺绣,是苗族颇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苗绣点缀在苗装的衣胸、肩、袖、裤脚、围裙、背孩子的背篷、童帽、褡裢、挎包、花鞋、花袜、手帕,以及床上、室内的装饰用品  相似文献   

9.
汉赋中的器物描写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反映出汉代器物制造的三大特点:重视原材料所处环境对其质性的影响,注意使“天工”与“人工”合而为一,惯于运用象征手段进行造型设计。这些特点产生于共同的精神土壤,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0.
<正>在极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来自怒江州的独龙族妇女董春莲难抑心中的激动,"以前,怒江州许多人都是溜索过河,祖祖辈辈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真没想到,我们这一代人也能坐上高铁,这是非常荣幸的事。"对于云南各族群众而言,2016年12月28日无疑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首趟沪昆客专昆明南—贵阳北段动车、云桂铁路昆明  相似文献   

11.
独龙族在漫长的古老、封闭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从其民间建筑可窥见一斑.独龙族的民间建筑常见的有供居住用的木楞房、竹篾房和供储存粮食用的木楞粮仓和竹篾粮仓等几种,它们在建筑形式上和用材上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独龙族在漫长的古老、封闭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从其民间建筑可窥见一斑.独龙族的民间建筑常见的有供居住用的木楞房、竹篾房和供储存粮食用的木楞粮仓和竹篾粮仓等几种,它们在建筑形式上和用材上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州为苗族聚居地区,剑河柳富苗族妇女,秉性聪敏贤惠敦厚勤劳,能工巧绣,善于自理生活。妇女服饰分为童装,未婚装、已婚装、有盛装、便装的区分。便装是日常的穿着,其质及制作较为简便,不加精挑繁绣,费工不多,少于耗费。盛装即为礼服。凡逢年过节,吃薪过卯,斗牛跳芦笙,以及外出走亲作客,必穿盛装以示体面,盛装材料力求讲究。  相似文献   

14.
陈晓琴 《今日民族》2002,(10):42-43
大多数人只知傣族支系花腰傣有漂亮的花腰箩,殊不知佤族也有一种造型奇特,含义深远的腰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们喜食草烟,据说草烟对消暑提神很有作用,还能防止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叮咬。凡抽吸草烟的佤族妇女都要配备存放草烟的烟袋。在其琳琅满目的烟袋中,要数笔者1996年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大寨征得的竹篾箩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朴实,造型独特,称得上是佤族竹编器中的精品。这古色古香的小竹箩,既实用,又精美,是难得一见的腰上装饰物。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还有其神圣不可轻告他人的内涵。腰箩必须…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以来,怒江都是全国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聚居着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白族、独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彰显着怒江独特的文化地位。如果到怒江游玩,那些漂亮的民族服饰会在你的心头烙下专属于它们的印记。傈僳族傈僳族服饰自然淳朴、舒适美观。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妇女普遍  相似文献   

16.
何鸿娟 《中国妇运》2009,(11):41-42
民间手工艺作为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北京妇女秉承老北京文化的优良传统,热衷于学习制作体现老北京民俗风情、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为了充分发挥首都妇女的聪明才智,推动北京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创新,拓宽城乡妇女就业渠道,帮助、鼓励更多的妇女实现巧手致富,北京市妇联、北京市科委在全市联合发起了以“科技支撑增活力,巧娘巧手巧致富”为主题的巧娘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铁成 《中国妇运》2007,(11):F0002-F0002
辽宁省锦州市妇联重视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根据妇女的性格特点,将女性工艺品艺人组织起来,建起了被人们称为"无围墙工厂"的家庭式工艺品制作场所,上万名城乡妇女在自己家中生产出具有浓郁满、蒙、汉等民族风情的原生态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18.
陈新森 《今日浙江》2007,(18):22-22
加工一个竹衣夹只有三四厘钱,但积少成多,盘峰乡榉溪村的老年人足不出门每天能赚加工费15元左右;加工一只头花只有一二分钱,但玉山镇的农家妇女每天能赚加工费20~30元;编制一双手套只有三四角钱,但下岗后当起经纪人的周芳芳每年发放加工费达180多万元,带动了1000多名低收入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9.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欢庆新年的传统节日。过去,时间一般在农历冬腊月间,为期三天。没有固定的日期,每个家族都可以自由选择吉日过年。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节日的第一天,妇女们一大早就把自己精心纺织的麻布毯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扫净的坡地上,以表示开始欢度新年“卡雀哇”。亲朋好友互相邀请,一起畅饮水酒、品尝佳肴,互相祝福。男人们把木碗抛向火塘上挂着的吊板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就这样一直欢庆到深夜才散。第二天,全村人聚集到村头的一块空…  相似文献   

20.
竹編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勞動人民就開始利用各種竹子,巧妙地編割出多種簡樸實用的日常用品,如竹籮、竹籃等。後來逐漸形成一項重要的民間工藝,編製技藝也日益精湛,花色不斷增加。有的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一百五十根篾絲,精巧細膩,有的則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造型相獷豪放,工緻質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