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变法     
十九世纪末,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这次运动的高潮发生在一八九八年,即旧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也叫做“戊戌维新”。一、公车上书一八九五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全国人民义愤填鹰。那时,恰逢京城会试,应试的举人们痛心疾首,纷纷到都察院呈递奏章,反对签约。  相似文献   

2.
袁法周 《理论学刊》2007,(2):106-109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变革剧烈,以东南、江浙、湖湘为代表的三大文化区域最先面临民族生存上的严峻挑战,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英。正是这三大文化区域及其文化精英们主导了中国近现代的命运,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从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区域文化的特殊景观。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中国蒙受了《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宜告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洋务事业的破产,从而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呼声。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形成了学外国,行维新,达救国的共识,并在1898年掀起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打破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幻想,更加坚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非革命不能救亡图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近代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其序幕在戊戌时期即已拉开。早在戊戌维新前,一些维新人士已在提倡诗歌改革,称为“诗界革命”。其目的,便是要把新兴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近代以来,代表工业文明与启蒙理性的外来力量强行闯入中国,使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危亡。一批胸怀忧患意识、为民族危亡担忧的知识分子在严酷社会现实下向走上既试图守护传统文化又渴望变革、既希望从外来文化中寻求答案又痛苦于被殖民的文化反思道路。上下求索中的关键一环,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近代中国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先从舰炮练兵术引进,再到制度引进,进而到思想文化更新的变革趋势。中国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任务的前半部分,即通过思想文化启蒙从国家、器用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等的转变,这种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学意义上讲,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高潮中诞生的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开始,争取男女平等始终是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是妇女解放的根本标志和基本内容。 中国的妇女运动从近代戊戌变法运动揭开序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9.
李涛 《学习论坛》2022,(4):106-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当前,传统乡村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解释力、指引力不足,文化价值认同不够,乡村文化自信缺失。重构乡村文化核心价值,必须坚持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需求,推动人生追求从积累财富向创造价值转变、生活意义从过好日子向创造美好生活转变,使乡村居民人生意义建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乡村社会相协调;推动讲仁爱从小我情感向公共意识拓展、行忠恕从基于个人人情向国家信仰和法律规则转变、尚和合从基于无争向包容逐利竞争转化、守诚信从道德要求向责任信仰提升,实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反报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团结合作。奋勇抗的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斗争第一次的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王学界尤其是西方某些史学家却贬低中国抗战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国抗战的特点入手,探讨中日战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神圣使命.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及具体环境不同,因此抗击侵略者采取的方针、方法,形式各有差异.中国反对日本达西斯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竭蹶艰难的近代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是深闭顽固守旧派竭力坚守的最后底线,又是除旧布新改革派奋力抨击的众矢之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危局中应运而生。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文化民族主义者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国富民,抵御外侮上的适用性,虽然这种"文化救国论"在应对列强侵略扩张方面一败涂地,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在经历了百余年时空转换之后,文化民族主义在应对国家危局中显示出的民族吸引力与号召力,对当代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民族主义在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如何调和中西文化,如何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方式,对于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化中定位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武昌起义是中国自16世纪中叶以来,持续的改革思潮与改革运动发展的必然。这次起义的成功,以及由它的成功而带来的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昭示了它的历史功绩——顺应了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正是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创建共和,以及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那仅仅是旧政体的终结,为新政体拉开帷幕,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的保障。从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民主革命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确是“尚未成功”。当今,中国已经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然而,在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不可忽略文化软实力的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恰恰体现在人的思想风貌、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即人从传统向现代的彻底转换。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可能有真正实现整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转型”,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运动的产生与近代社会的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一从总体上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细化,会计思想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中实现着与时俱进。西方会计思想经历了古埃及会计史、古巴比伦会计史和古希腊会计史、古罗马会计史,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更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促进了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近代会计发展史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给意大  相似文献   

15.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怎样贯彻实施这一战略决策?这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根据历史的、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教训,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性突破,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或崛起总是以文化的率先变革作为思想发动的先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曾对欧洲工业化给予了巨大推动;美国革命、改良运动为美国现代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五四运动也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历程中熠…  相似文献   

17.
因为陈独秀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评价问题,一些学者对陈独秀的文化身份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作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有意回避或压低。实际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批判。他攻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教,批判儒学不适合现代生活和压抑人性的一面,否定儒学一尊;他还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弘扬个性解放,提倡新道德,发起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工作。陈独秀并未全盘反传统,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是中国文化吐故纳新、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的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中,继承了中国历史上民本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历史传统。同时批判地改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又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民主性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对它的核心内容、重要发展与深厚基础作粗浅探讨。一、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谈论政治的文化意蕴时,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