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得假释”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的预先在立法上设置的限制部分犯罪分子适用假释之资格的制度。对因“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的对象范围如何理解,值得探讨。“暴力性犯罪”不等于“暴力犯罪”,包括实际“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而直接侵犯人身或以此非法获取财物的犯罪行为,但不宜包括只侵犯财产关系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的刑罚是指个罪所宣判的刑罚而不是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  相似文献   

2.
刘燕青 《法制与社会》2010,(34):208-210
本文通过城管的起源展开,时城管执法中几个暴力事件的回放,从政府层面和城管层面解析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开提出城管暴力执法的治理对策,既不是单靠“城管警察”,也不是城管从“鹰派”向“鸽派”的简单转变,长远之计在于制度问题,制度才是城管暴力执法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新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规定的抢劫罪定罪处罚。从这一规定可看出,转化型抢劫罪的前行为必须是“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后行为(即暴力、暴力威胁)必须是“当场”实施的,才能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在司法实践中,转化型抢劫是否存在未遂;对前行为盗窃不够罪,但使用暴力或以暴力威胁,“情节严重”如何理解,法律规定中的“当场”如何认定等,普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岁末,级别曾为“网络杀手”的李力蒙,找到笔者,讲述了自己身为一名“网络水军”的自我救赎之路。他只想告诉读者:“罢手吧,网络世界的暴力和现实世界的暴力一样残酷、一样嗜血。”  相似文献   

5.
一、对抢劫罪法律条文中“胁迫”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这里,“胁迫”指的是犯罪分子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处于不敢反抗的状态。这实际上与我国《刑法》第269条所规定的“以暴力相威胁”含义相通,  相似文献   

6.
<正>暴力行为并非美国社会的新鲜事物,人们常能看到美国频繁发生的暴力枪战报道,可以说,泛滥的枪支买卖使美国社会的“暴力文化”不断得到“加持”,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因此,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美国的许多州都制定了防止暴力欺凌法,以解决各类暴力与欺凌问题。而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因“暴力拆迁”和“暴力抗拆迁”等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召开第三次拆迁条例修改专家研讨会,提出要抓紧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  相似文献   

8.
郭文辉 《法制与社会》2010,(11):194-194
从网络政治暴力典型案例中可以得知,网络政治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政治认知,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网民的匿名心理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为了遏制网络政治暴力的发生,有必要从网民自律,法律法规,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以切断网络暴力发生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石岩  亦农 《法庭内外》2009,(3):10-13
2008年3月,“死亡博客”中的主人公王菲将大旗网、天涯网、北飞的候鸟3家网站告上法庭,首次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反网络暴力”中国第一案。而同年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该案的宣判以及2009年1月1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则再度引发了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合理划定袭警罪的适用范围,关键在于对其构成要件要素特别是“暴力袭击”与“人民警察”的准确理解。就“暴力袭击”而言,应当是侵害人民警察的职务管理活动与人身安全双重法益,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在界定“人民警察”的概念时,若将辅警纳入人民警察的范畴则与文理解释的结论相悖,有违体系解释的协调性,未能正确处理法律合理性的冲突,难以对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作出妥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4月29日上午,自治区处置“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有功人员表彰大会在喀什市召开,会议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各族干部群众向反恐勇士学习。在此前召开的喀什地区处置“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烈士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向烈士敬送花圈。  相似文献   

12.
王雪莹 《法制与社会》2013,(30):139-140
近年来,有关城管和摊贩之间的负面新闻可谓铺天盖地,关于“城管打人”或者“暴力执法”的搜索记录数以万计。城管暴力执法不仅造成了公权.力与私权利对立的紧张局面,也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就将从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角度对城管对摊贩的执法问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3.
叶雷 《政府法制》2009,(11):47-47
湖北省监利县环保局正副局长接连两次在办公室互殴。双双住进医院。(《楚天都市报》4月22日) 任何一个简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而复杂的心理结构来支撑。局长互殴已经不是一次,已经不能用“一时冲动”来解释了,可见支撑互殴的暴力心理是多么强大、多么定向。暴力可怕,暴力心理更可怕,领导干部的暴力心理尤其可怕。  相似文献   

14.
“宁夏灵武市百人暴力抗法案件11名嫌疑人被批捕”,这是6月14日《新华网》的报道。事件起因是借贷经济纠纷。报道说,在这起“百人暴力抗法”事件中,11名法警和2名公安民警遭到群殴,不同程度受伤,一辆警车被砸损。对这起“百人暴力抗法”案件,有关方面抽调公、检、法、司2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处置。这个事情闹得有点大,我不是评论事件本身,而是对“暴力抗法”这种说法提出异议。“暴力袭警”、“暴力抗法”这样的词语见得不少,前者是直观的描述,后者则抽象了,因为有一个抽象的“法”字在里头。在网站搜索一下“暴力抗法”,找到相关网页约2.65…  相似文献   

15.
论劫持航空器罪及其惩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夺或控制航空器的行为。“暴力”劫机是指以力量造成侵害的方式 ,它包括有形力与无形力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 ,对象及于人 ,也包括物。“胁迫”劫机是指行为人采取以暴力或其他任何危险恐吓之内容进行逼迫挟持 ,以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 ,使人心生恐惧而不敢反抗。“其他方法”的劫机是指除暴力、胁迫之外的任何能排除他人反抗的手段。行为人所劫持的必须是正在“飞行中”或“使用中”的航空器 ,包括民用与国家航空器两种。为了有效惩治本罪 ,应赋予航空器登记国优先管辖的权利 ,同时采取“或起诉或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催收非法债务罪,立法对“催收”行为的规定规范化不足而泛化有余,加之“催收”概念本身内涵不清外延不明,如何对其进行刑法教义学层面的讨论尤显必要。催收非法债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打击金融犯罪,保护法益是社会公共秩序与公民人身权利。在此前提下,应明确“催收”行为与作为生活用语的催收行为在对象、行为性质、规范意义及强制性等方面均不相同。“催收”行为的实质内涵是暴力胁迫等行为给他人人身或心理精神造成强制性,“催收”行为形式上有暴力胁迫型、侵犯自由型与软暴力型三种,对于这三种“催收”行为的理解要联系本罪的立法目的,更要紧密联系本罪的侵犯法益予以实质可罚性的判断,避免对“催收”行为入罪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7.
高婕 《天津检察》2006,(1):41-41
根据我国刑法第277条的规定,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除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炎、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妨害公务罪不需要“暴力、威胁方法”外,暴力、威胁方法是其他妨害公务行为构成犯罪必备的行为方法条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治理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会呈现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诸多责任实现方式错综交织的复杂结构,这在实体法层面涉及“刑民界分的两极化”“行刑衔接的融合化”与“归责主体的协同化”三个维度。“刑民界分的两极化”意味着“民法要积极、刑法要消极”,在规制网络暴力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网络暴力民事责任可以扩大解释或类推适用,刑事责任的确立则需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能任意进行扩大解释或类推适用。“刑行衔接的融合化”立足于“先行政规制,后刑法规制”的谦抑理念,强调从制度层面对个罪设置行政前置性要件,并增设禁止实施网络暴力的禁令。而“归责主体的协同化”强调网络暴力中的肇事者、转发者与网络平台,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案件简讯     
《中国审判》2014,(7):9-9
乌鲁木齐中院“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一审公开宣判 2014年6月16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北京“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件进行一审公开宣判,分别以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玉山江·吾洎:尔、玉苏甫·吾买尔尼亚孜、玉苏普·艾合麦提死刑。  相似文献   

20.
“套路贷”是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类型化犯罪行为。按照主客观一致原则,对存在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制造虚假给付事实、故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违约金及利息畸高、恶意垒高债务、软硬兼施“索债”等情况,综合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属于“套路贷犯罪”。对有组织地实施网络“套路贷”犯罪活动,实施“软暴力”催收达到“暴力”等相当程度,产生欺压、残害群众的后果,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造成复合危害,依法认定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