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恶势力"保护伞"使黑恶势力犯罪得不到及时打击甚至长时间持续存在。当前,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呈现出基层化、隐蔽化、性质模糊的特点,其犯罪方式相对较为固定。造成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原因,既有犯罪人主体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西方犯罪学理论中的心理分析理论、补偿理论、从众心理等,可以较好地解释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犯罪心理。而运用紧张理论、学习理论、控制理论等理论工具,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寻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的形成原因。预防"保护伞"职务犯罪应强化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改进公职人员的评价系统,提升公职人员的价值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大打击力度,增强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农村地区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涣散的影响,地方黑恶势力不断向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渗透,并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其存在和滋长造成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弱化,阻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严重危害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并极易诱发出现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渗透...  相似文献   

3.
黑恶势力及其违法犯罪的产生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对黑恶势力的长效治理机制,需要在正确认识有着共同政治、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的市域领域黑恶势力生成机理的前提下,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创新形式剥离黑恶势力生成因素,构建良性社会生态.X市黑恶势力尚处于组织发展初级形态,其暴力性、显像性、求财性等特征明显,但是也出现了头目幕后化、软暴力化、公司化等高级组织形态雏形,可以通过完善统一刑事防控体系、夯实基层政权、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等一系列路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预防遏制黑恶势力长效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当前,我国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实践难题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基层政权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基层政权公共性与自利性的冲突、基层政权与群众自治组织关系有待理顺、基层政权与人民群众关系发生变化。而要科学解决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理顺基层政权的财权与事权关系,重构基层政权的公共性,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新型和谐政民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黑恶势力兴起并侵入基层政权的苗头逐渐显现,引起了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在农村打黑除恶工作中,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运用,做到先声夺人、草木皆兵、张弛有度、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6.
基层政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其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直接形塑了基层治理的基本样态及发展走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当前需要从提升政治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增强能力本领、强化风险意识等方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而促进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封建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大兴族谱之风,充当农村部分利益集团代表,把持、对抗当地基层政权组织。农村封建宗族势力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却不是我国刑法要求的打击对象,而主要是由人民政府采取教育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予以解决。农村封建宗族势力与农村黑恶势力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涉及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的,则应坚决依法予以打击。有效防治农村封建宗族势力,一要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二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三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于扫黑除恶的政策解读、路径手段等研究颇多,但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形成这一根源性问题却鲜有问津。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的分析具有犯罪治理意义和刑事政策意义。厘清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将历史与现实文化基因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问题意识的本土化的犯罪亚文化理论。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是主流文化异化的结果,具有传统和现代文化基因,应从完善黑恶势力认定体系、挖掘正向传统文化基因、净化网络传媒环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四个方面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9.
黑恶势力犯罪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一般的恶势力犯罪的总称。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是滋生黑恶势力犯罪的温床,且黑恶势力犯罪的产生、发展和蔓延符合刑事犯罪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黑恶势力犯罪严重侵蚀了社会肌体,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严打”斗争中,执法机关必须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战略方针,采取不同手段,利用不同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理解和把握基层政权属性的诸多维度中,"公共性"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使基层政权区别于乡村权威,也不同于其他层级的地方政权。从基层政权的根本目标、运行方式、基本品格以及参与渠道等方面对其"公共性"进行深层解读,有利于提高基层政权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重点部位、场所和行业在打击整治后不失时机地推进长效管控机制建设 ,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针对宁波市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应采取的对策有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对黑恶势力犯罪的打击防范力度 ;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安指挥系统 ,提高公安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指挥水平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形成对黑恶势力的管控合力 ;突出重点 ,有效防范、控制黑恶势力的滋生。  相似文献   

12.
金新德 《公安研究》2002,(8):20-21,25
黑恶势力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无休止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的过程。遏制黑恶势力的滋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彻底铲除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章从分析黑恶势力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的深层原因入手,提出了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黑恶势力是我国与犯罪所进行的斗争中连年打击的重点对象。文章从黑恶势力概念与特征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黑恶势力与黑社会犯罪的共性与差异,特别是分析了黑恶势力的主要表现,研究了治理黑恶势力的基本经验与对策。显然,这对于治理黑恶势力犯罪,应对我国严峻社会治安形势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农村黑恶势力与基层组织的弱化、蜕变(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树立白领形象,打着红色招牌 随着黑恶势力的羽翼丰满,政治上也日臻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在政权机关培植、豢养代理人的做法,而是企图直接介入政治领域,建立自我保护体系,即千方百计获取政治身份和政治特权,甚至攫取基层政权机构的权力,使犯罪身份合法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15.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实现社会治安两年内明显好转的首要手段 ,预防和控制黑恶势力的滋生与蔓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要建立预防和控制黑恶势力滋生与蔓延的长效机制 ,就当前来说 ,关键是要做好“五个坚持”。一、坚持严打、连打、露头就打 ,保持高压态势 ,决不让黑恶势力形成气候黑恶势力滋生和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恶霸向恶势力团伙、黑社会性质组织演变的过程 ,因此 ,对黑恶势力要抓早、抓小、抓苗头 ,严打、连打、露头就打。基层公安机关要有敏感性 ,将此项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经常抓、反复抓、连续抓 ,做到集中打击和经常打击相结合。县…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有组织犯罪主要表现为黑恶势力犯罪,本文对黑恶势力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在打黑除恶中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打击黑恶势力的工作机制,实施网上追逃的责任机制,坚持治安控制综合治理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打黑除恶”的斗争中 ,必须正确处理“黑恶势力”、“黑社会性质组织”、“流氓团伙犯罪”等的法律适用问题。“黑恶势力”并非法律概念 ,应按其作恶的程度和表现 ,分别按照刑法规定有关罪名定性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是当前黑恶势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其组织较严密 ,人数较多 ,一般有经济实体 ,同时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寻求非法保护 ,在一定区域或行业里形成“恶名”和势力。“流氓团伙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应正确处理好共同责任和一罪、数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黑恶势力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趋向极端化、扭曲化的集中反映。文章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以及境外犯罪的渗透等方面分析了黑恶势力的成因,并从预防和控制两方面对构建打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村庄发生原子化的现象,以前的长老统治和礼治秩序不复存在。同时,乡镇政权性质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汲取型"政权变为当前的"悬浮型"政权。这些凸显了目前基层政权所存在的"权力缺失"现象,即在基层政权缺乏基础性权力、权力的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另外,上述问题也凸显了当下上访的结构变迁,从"维权型"上访变为"谋利型"上访,从"依法上访"变为"以法上访"。这种权力缺失与上访的结构转型导致了上访治理策略的非常规化。在上访治理中,基层政权开始使用各种策略替代权力进行上访治理,上访治理成为一种"权力的私性运作";同时,基层政权也开始使用策略对现有权力进行"最大化",利用村庄资源与话语,重构自身在村庄中的制度性能力与权力的权威性资源,为上访治理进行铺垫。权力缺失、上访转型同上访治理策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目前的上访治理不能仅仅围绕治理本身,而应该重建国家在村庄中的存在,重建基层政权的基础性权力,同时,打破权力话语,重建基层政权的权威性资源,以应对目前的上访大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 ,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冲突关系 ,正被越来越多的最新调查和信息所证实。这表明 ,乡村基层政权与其所管理的社会间的共同利益关联已被打破。因此 ,对于基层政权而言 ,寻找权力来源 ,重新确立自己的中心地位刻不容缓。一、乡村社会冲突的产生与实质从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 ,国家都倾向于尽可能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以充分地从乡村提取国家政治运作所需的经济资源和加强其统治的群众基础 ,并为此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是 ,直至民国时期 ,国家权力的触角仍未有效地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