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思想研讨会综述苏光明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7月8日,小平同志提出"引进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为了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引智思想,以推动我国的引进...  相似文献   

2.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约见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姚依林、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和国家计委主任宋平,谈对外开放问题.这篇谈话后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3.
引进国外智力,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散见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邓小平的多次谈话、报告及文章中,其最具代表性的或说专门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邓小平于1983年7月8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后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我国参加重点建设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第二,引进人才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长期、短期或专为一个课题而来均可;第三,改变过去在与外国专家的交往中重形式而轻内容,即宴会多、客…  相似文献   

4.
1987年3月和7月,邓小平同志在与外国客人谈话时,曾两次披肝沥胆地说到:“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249页,以下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1978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讲到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时多次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第2卷第  相似文献   

5.
学习和借鉴外国管理经验,是改善国民经济管理,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邓小平文选》第371页)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199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内容博大精深,它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速度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这个问题。在《邓选》第三卷中,他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把发展速度看作是我们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和“关键”。他指出:“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和思想,联系中福公司10年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8.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全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并且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应该体会把握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它既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一条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一文是邓小平同志于1990年12月24日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前夕,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要点。这次重要谈话的内容首次公开发表,在此之前党内也没有传达过。在这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想做到善于利用时机,必须首先认清形势,明确对于我们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和机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我们的"三大法宝"之一;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针对全国形势和党的地位的变化,不断强调搞好党的建设,加强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这方面的内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包括的十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十年,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一步探索的十年。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这部著作一开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里就提出了党的建设要更加适合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的问题,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大思路,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命题。党的建设怎么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呢?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作了深刻阐述,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学习的初步体会。一、在新时期必须抓紧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6日会见外国朋友时曾经说过:“坦率地说,现在我们提倡的正是过去毛主席50年代提出的,基本东西是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内容,现在把它贯彻执行。”(《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第45页)当然,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中有新的创造,但“基本东西是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内容”。比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这一光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也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光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首先从思想理论上拨乱反正,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端正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朋友时着重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吴云俊从邓小平同志十多年来关于两手抓问题的一系列精辟论述中,我们深深认识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这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认真研读,加深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对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一著名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春多次强调提出的。在这之前,即1986年12月中下旬,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关于时代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不可忽视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时代理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有特色、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因而也是这个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总方针、总政策,所以它又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对改革开放的问题有非常系统的论述,一定要全面理解、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其他问题都是由此而派生和展开的。他还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同上,第63页)这句话说得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在深切悼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日子里,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能否继续坚持由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否继续走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然,这是事关中国社会发展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对此,中国人民非常关注,全世界也分外瞩目。伟人虽逝,思想长存,旗帜永在。今年5月29日,正值邓,]、平同志与世长辞百日之际,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和道路这一重大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关于端正党风,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针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在学习《邓选》第三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认真地学习这些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本刊从有关档案中节录了邓小平同志1961年12月21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的第三部分,予以公开发表。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同志从七个方面谈了如何抓好党的建设的问题,他的论述言简意赅,针对性极强,既指出了当时我们党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我们党努力的方向,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