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程作证是科技发展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作证方式,其所具有的价值已经在部分法院的试行中得到很大的体现。远程作证的实施解决了现有作证面临的困境,使证人异地作证变得更加简便和快捷,同时也降低了诉讼成本。远程作证对于法官来说,有利于对案件事实的全面了解;对于当事人来说,交叉询问得以延伸,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过程中,利益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利益衡量自身也存在着难题,法官容易在司法裁判中恣意的倾向.通过一定的"防范"思路、规则、制度使法官在内心自觉地时自己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3.
司法中的利益衡量——一个博弈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衡量作为法律方法的一种黄金方法,在个案衡平中经常运用它,但是对于它发挥作用的机制长期以来只是进行形而上的研究,没有走向形而下,这样就制约了该方法作用的发挥。从经济分析的视角,法官通过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可以直观的显示法官利益衡量的方法与步骤,同时也体现出司法中进行利益衡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律一直把作证作为证人应尽的法定义务。而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第四稿),则对这一义务提出了挑战,首次规定了“拒绝作证权”。本文分析了“拒绝作证权”的合理性基础,指出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引入拒绝作证权的必要性,并评述了专家建议稿对这一制度的设计,试提出相应的如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司法中利益衡量受到的挑战主表现在利益衡量标准的模糊、“媒体审判”的干预及法律之外社会中的多元道德观念。文章从明晰利益衡量内涵开始,指出实践中所受到的挑战并提出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6.
环境司法是解决环境争端的重要途径,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利益衡量的过程,法官通常会先从环境法律规范中发掘确定的利益阶层秩序,为环境司法中的利益衡量寻找客观评价标准,但这样仍会给法官留存较大恣意空间。而案例指导制度作为当前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其核心功能在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限制司法裁量恣意,因此有必要在环境司法利益衡量中引入此制度,并针对环境司法审判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发布指导性案例,辅助制定法提供确定的利益阶层秩序,同时指导性案例中的利益衡量逻辑思路和利益衡平方式也可被参照援引,为规范环境司法中的利益衡量做出创新。  相似文献   

7.
出境作证是有关人员跨越国境前往请求国境内提供言词证据的一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形式,现行立法将作证主体划分为普通证人和在押人员两类分别进行规制,并且大都只涉及了审判阶段的出庭作证合作,而国内立足于侦查阶段出境作证程序的研究则是一片空白.在对相关的国际公约、双边条约以及国内立法进行比较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出境作证合作程序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国际侦查合作的全球视角初步探讨了相应的制度细化与程序完善问题,并结合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其他调取言词证据的合作形式归纳出出境作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现行制定法的缺陷带来的我国司法能力建设的前提性缺陷,导致现行制定法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这种冲突给法治特别是司法带来了破坏性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司法自身领域内的能动性和法运行机制内的互动性,从个案解决、整体解决、实质解决三个层次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种局限,促进司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作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之一,诉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原因,老百姓都存在着"厌诉"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强的"为权利而斗争"不止的"缠诉"司法心理。这两种司法心理方式长期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司法活动特点。而"厌诉"与"缠诉"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具特殊性。贵州省黔东南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法学文化,正是由于习惯法文化的强大力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厌诉"与"缠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整个民族地区的司法活动亦具有明显的"习惯法转型缩影"烙印。  相似文献   

10.
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办案审查证据和适用法律的社会化的工作,也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互动的过程.检察机关作为处分主体,承担的三重职能之间存在角色冲突.监护人履行职责严重不足,司法社工更多担任了信息传递者和日常监管者的角色,观护单位参与的规范程度较低并与监督考察要求的严格性存在矛盾,社会主体参与面临多样性不足的困境.根据儿童参与原则,未成年人应是监督考察的主体.考察帮教小组在整体应对方面的合力尚未充分显现,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分享不畅与缺乏合作的状况,各方主体还可能因为立场、理念等的不同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参与观察描述了各方主体定位与互动合作的真实图景,为思考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事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在我国没有统一行政法典的现状下,应以“总则法条基础+分则法条基础+吸收合并”的新标准为界定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基点,得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结论,并为这两个基本原则详尽列出了总则和分则的法条基础。在具有法条基础的前提下,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设计出其直接司法适用的两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基于规范的“总则”+“分则”并用模式的行政法基本原则适用;二是“成熟阶段”,基于“总则”条文规范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之独立使用,最终达至行政法基本原则直接适用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第291条未起到对缺席审判司法适用的指导作用,未能明确何为"适用条件"与法院应当如何判断案件是否"符合适用条件"的问题。借鉴美国托尔托拉案的启示,刑事缺席审判的适用需要满足双重条件:被告人缺席之自愿性与适用缺席审判之必要性。对刑事缺席审判的司法适用应当秉持结果取向进路与逻辑法条主义进路相结合的理念,而是否满足适用条件,需要法院在检察院提供材料和辩护人提供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司法机关为给犯轻罪的未成年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执行刑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上海地区开展的未成年人诉前考察制度为新刑诉法修改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写入刑诉法无疑是立法的一大进步,要想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最大效能,还需要完善具体的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远程取证等发展趋势的产物已融入执法司法实践,对数字化警务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时代背景层面,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构建是顺应数字中国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数字化改革和政府治理系统重塑等发展趋势的产物。在运作逻辑层面,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构建应回应便民惠警理念、多跨协同目标、全量案件范围、智慧应用模式构建的需要。在实践路径层面,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构建应加强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迭代升级;完善法律机制,提供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法律供给;统一规范标准,促进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高效协同;强化理论研究,提升数字化远程取证体系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设置开放大学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办学理念的升华。开放大学应该是一所以大学+平台+体系为模式来建设的新型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实践结果表明,作为云南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实施机构的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但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十分令人满意。这说明硬环境的改进应与软环境的改善相一致,针对目前云南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质量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改进,要将学习支持的质量放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上,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云南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革新,为干部持续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本文以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贵州中心为例,对干部培训视野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多渠道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采用视频直播课程、网上在线学习和网下实地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培训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干部的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的乡村,新的时期,新的发展,同时新的矛盾与纠纷也接踵而来,层出不穷。乡村纠纷包揽了农村众多矛盾的热点与焦点,其解决得如何,成了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意义上,在和谐共生的视野中化解乡村矛盾与纠纷.研究乡村纠纷的原因、种类、过程及相关纠纷解决的机制诸多问题,并积极探索相应的纠纷化解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自出生起就享有神圣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获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十分关注儿童问题,注重加强对儿童权利保护的立法。澳大利亚1975年家庭法、1995年家庭法改革法和1989年儿童抚养(评估)法均对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以期保障儿童的权益。其有益的立法经验对完善我国婚姻法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的立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受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约束的专业化刑事审判活动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需要法院和刑事法官能动司法,在法律的框架内,能动地进行法律解释,合理地运用自由裁定权,灵活采取司法措施,以克服这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