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摒弃了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在南赣的活动与事功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明在南赣只两年时间,却一举平定了骚扰此地区数十年的乱事,同时在地方政事上亦同步有所贡献。阳明以一文臣而立三次军功,史所罕见,其中平宸濠之役,功业彪炳,天下皆知,但他在南赣所取得的经验,对他个人而言,却比其它两次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王阳明的直系后裔中,既少有学术上的卓然成就者,又少有政治上的傲然气节者。也就是说,其后裔不惟于阳明立言之志未有所得,而且于阳明立功之业亦罕有所获,真正值得称道者,的确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家族个人方面的,也有世风学风方面的,而王阳明本人对其家族的过早衰微亦负有一定责任。这种责任,既源于阳明建立伟业后为后人所提供的无功受禄、世代享受的客观条件,又源于阳明自身在个别方面不够检点而为后人树立了不良形象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3):62-63
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席卷于明代中后期的整个中国,引领出明末东林党的讲学之风,其影响远达于日本等国。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辛亥革命,都吸收阳明心学一些有用的思想资源。阳明心学对五百年的东亚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因忤权阉刘瑾而谪戍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他在生死边缘之际,潜心探究圣贤之道,终于大悟  相似文献   

5.
论王阳明的道德内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林英 《理论学刊》2003,(2):144-146
王阳明以心体论为基础 ,以“心即理”为出发点 ,强调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论证了通过心的内部活动即情理交融来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 ,提出了体现和检验道德内化的道德外化主张 ,由此形成了他的较为系统的道德内化理论。这一理论所体现的以和谐、统一为取向的个体道德思路 ,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内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早期出入佛老,中后期对佛老思想虽进行了批判,但仍有继承。他认为“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并在自己的学说中充分体现出来:如他直接借用道家道教的专门术语来谈论其良知学说,吸取道家道教的思想方法来构建和阐述其良知学说;他注重静坐,而这种修养方法也主要来源于道家道教。另外,在对人生理想、人格形态的构建上,他的思想也打上了很深的道家印记。这些都体现了他中后期对道家道教思想的融摄。  相似文献   

7.
正新华出版社2014-7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当心和我们的肉体一起来到世间时,它无关无碍,轻松自在;可当我们拼命地追逐外物时,心灵就会受到压迫,它会让你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心学的本旨着重于践行方面,有关“功夫”说的核心在“诚”一字上。“诚”要求把握内在诚慎信实的心态,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体;其与关联外在世界的“敬”侧重不同。当代社会需要从生命的儒学向生活的儒学发展,以使儒学重新植根于大众的土壤上,因此倡导“诚”的理念特别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王阳明心学不能不研究王阳明心学与禅学的关系。王阳明心学与禅学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王阳明心学通过对禅学的吸收和批判,在学理层面上形成了高度的整合;二是王阳明心学以其实存的主体性立场,在精神层面上真正融会禅学的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平时论学,未尝立一言”,随处指点学生,罕为著书立说。他始终秉承孔子“述而不著”的理念,强调著述以“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为宗旨,以“存其迹以示法、削其事以杜奸”为基本原则,以“笔旧削繁”为方式方法,“著述以明道”为基本目标。王阳明的著述观与其心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王阳明独特的著述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以贵州修文龙场的大彻大悟为标志,开始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最有创造性的良知学说,如果追溯其前后渊源,其实也发端于修文龙场.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开始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最终席卷大江南北,影响日本、韩国,远播欧洲、美国,不仅在中国儒家文化内部成为与朱子学并埒的一大思想学派,而且也是东亚文明最能代表深邃生命体验和直观智慧的哲学理论,迄今为止仍在以积极的身影参与现代性思想文化的讨论与建设,以活跃的姿态步入国际文明对话的队伍或行列.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据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鼻祖王羲之的后人。他在思想界、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教育界、政界和军界均有重大影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教,是与南宋理学家朱熹齐名的明代理学大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  相似文献   

14.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在对佛家的批判中,主要认为儒佛有公私之别.但对“公私”二字的界定,王阳明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本体层面,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指责佛家之“私”,将儒家之“公”作为心学本体的某种概括.他的批判基于对佛教深刻的理解,逻辑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对于维护儒家其时的地位,促进佛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王阳明一生也深受祖父影响,家族的强烈认同感时常流露于他的诗文,表现为重气节、讲孝道合为一体的人格品性。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西历1472年10月30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当地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撰述甚多,形成了渊源流变既深且长的学脉,学者多以"浙学"一词来加以概括或总结。阳明崛起于明代中叶,则可谓"浙学"之光,不仅上承孔、孟儒学传统,而且开启以后  相似文献   

17.
刘晓宝  邵维正 《前线》2021,(2):13-18
20世纪初叶,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领世界革命风气之先,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在北京率先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率先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率先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思想交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有组织地研究和广泛深入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杨必军 《湘潮》2016,(4):121-123
向警予从小立志做"天下第一伟人",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投身革命救国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担当。本文着重分析向警予的成长环境对其革命思想形成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研究、学习向警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向警予生平述评向警予(1895-1928),女,土家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原名向俊贤,湖南省溆浦县人,1895年9月4日出生于富商家族,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叶,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建党酝酿过程中,坚持思想斗争,批驳胡适等人的理论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组织建立后,严肃组织斗争,清除无政府主义分子,确保了党组织的统一和纯洁。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早期共产党员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展开政治斗争,领导北京八校教职员索薪斗争,组织发动北方工人运动,勇敢反抗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坚持真理、维护纯洁、直接行动的斗争精神,贯穿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全过程,成为北京建党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