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儒学"为善去恶"理论中,善与恶不是相对的概念,与恶相对的善亦是恶;儒学所谓的善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性,"善教"指明的是人生命发展进取的方向。这些观点给当前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一是去恶不是为善,德育要正确处理外在规训与内在自觉之间的关系;二是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善构成了生命前行的一种根本指向;三是德育的过程是生命在"为善去恶"道路上的延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3.
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抑或是不善不恶论,都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马克思的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为我们深入剖析人的本性、本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或理念的提出,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内涵或价值取向,是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探讨,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其中,尤其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破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道德价值的沦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弱化、工具理性的膨胀与目的理性的丧失等等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前提,而展开的对指导人类现行活动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1,(33):27-29
如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发端于中国西南一个小县城的“五心教育”实践。也许可以提供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